1972年,知青罗盛华,偷摘了傣族老乡家的木瓜,被抓了个正着。罗盛华拿出2元钱要赔,不料傣族大爹却说:“我不要你的钱,要么做我的女婿,要么我去找你们连 长。”罗盛华吓坏了,头都不敢抬。 70年代初,全国上下搞上山下乡,城里好多年轻人被送到农村,罗盛华就是其中一个。他到芒喊寨子,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傣族老乡说的方言他听都听不懂。知青日子苦,干活累,吃得也不咋地,粮食定量供应,饿肚子是常事儿。木瓜挂在树上,黄澄澄的,看着就香,罗盛华没忍住伸手了。谁知道这在傣族人眼里,不是小偷小摸那么简单。傣族人重情义,看人品,东西丢了不怕,但你得有个交代。 傣族大爹那句话,乍听是吓唬人,其实也有深意。他不是真要罗盛华赔钱,2块钱对他来说没啥吸引力。那时候农村经济不咋发达,可傣族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吃喝靠山靠水,木瓜不值啥。但罗盛华这外来的知青,偷了东西还拿钱砸人,多少有点瞧不起人的意思。大爹估计心里不痛快,才拿“当女婿”这招逼他表态。你想啊,要是罗盛华真点头了,那就是认了错,还得融入他们家,成了半个傣族人;要不去连长那儿,那就得挨批评,说不定还得写检查,名声也臭了。 罗盛华咋办的呢?他没敢抬头,脑子里估计乱成一锅粥。连长那儿不能去,知青最怕领导找麻烦,处分下来,前途就完了。可当女婿?这城里来的小伙子,哪懂傣族的规矩啊。再说,他也不知道大爹家闺女长啥样,脾气咋样,心里肯定打鼓。但这事儿最后还真往女婿那条路上走了。不是罗盛华有多 说白了,大爹家有个闺女叫玉香,长得俊,性子也好,村里不少人惦记。罗盛华稀里糊涂应了,后来还真跟玉香处上了。 这俩人能走到一块儿,也不全是偷木瓜闹的。知青下乡,本来就是要跟当地人打交道,罗盛华跟玉香慢慢熟了,发现这姑娘不光人实在,还挺能干。傣族人好客,玉香家没把他当外人,时间长了,罗盛华也就不那么排斥了。他那时候才20出头,年轻气盛,慢慢也就接受了这个“惩罚”。再说,那年头知青回城难,很多人得在农村扎根,罗盛华估计也想明白了,与其苦哈哈等机会,不如在这儿安个家。 俩人结婚后,日子过得也不容易。罗盛华还是得干农活,玉香帮着家里种地、织布,傣族的活计她门儿清。罗盛华学着跟傣族人相处,语言不通就比划,慢慢也能聊几句。孩子生下来后,俩人给取了个傣族名字,也算正式融进去了。这事儿在村里传开了,有人笑罗盛华“偷木瓜偷出个媳妇”,有人觉得他运气好,歪打正着捡了个宝。 这故事听着挺逗,可背后是那时候知青跟少数民族的真实相处。70年代,政策上鼓励民族融合,可真到地方上,文化差别老大了。罗盛华刚去的时候,估计压根没想过跟傣族人成一家人。他那城里人的习惯,跟傣族的土办法,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比如傣族人吃饭,喜欢大家围一块儿吃大锅饭,罗盛华刚开始肯定不适应。可时间长了,他也习惯了,甚至觉得比城里单吃单喝有意思。 再说那2块钱的事儿,其实也挺有意思。那年头,钱在农村没城里那么好使。傣族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木瓜摘了就没了,拿钱买不回来。大爹不要钱,要的是个态度。罗盛华拿钱出来,可能是城里人的思路,以为啥都能用钱解决。可在傣族人眼里,这不解决问题,反而显得生分。这也说明,罗盛华刚去时,跟当地人有多隔着层啥。 后来,罗盛华跟玉香的日子过得还算踏实。孩子大了,也没忘傣族的根,逢年过节还回来寨子看看。这事儿传着传着,就成了芒喊寨子里的段子,有人说罗盛华是“偷木瓜的英雄”,有人说他命好,撞上这么个机会。不管咋说,这段经历让他从城里知青,变成了半个傣族人,也算那年代的一个缩影。 这故事放到现在看,有点不可思议。可那时候,这种事儿不算稀奇。知青下乡,啥情况都可能碰上,有人混得不好,有人因祸得福。罗盛华算后者,偷个木瓜,偷出个媳妇,还偷出个家。傣族大爹那句话,乍听吓人,其实是给了他条路走。换个人,可能就选连长了,那结局估计就没这么热闹了。 罗盛华跟玉香的事儿,也不是光靠运气。那年代,知青跟当地人磨合,多多少少得放下架子。罗盛华能走到这一步,也是因为他后来没端着,没拿自己当外人。傣族人讲究个实在,你真心对他们,他们也拿你当自家人。这点上,罗盛华算是摸对了门道。 这事儿后来还影响了他们闺女。她长大了,知道爹妈这故事,没觉得丢人,反而挺骄傲。傣族文化她没丢,汉族的根也没忘,算是两头兼顾了。现在芒喊寨子的人聊起来,还拿这当笑话讲,说罗盛华是“木瓜姻缘”的老祖宗。这故事听着乐,可乐完想想,那年代的人,真不容易。
1933年,宋美龄得知蒋介石出轨陈洁如,怒气冲冲找到她,一个耳光扇过去,骂道“你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