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争锋”!1890年,清“奇葩”驻藏大臣以割让“藏地要冲”为荣,还雇“卧底
菜哥说剧
2025-05-21 10:41:32
“雪域争锋”!1890年,清“奇葩”驻藏大臣以割让“藏地要冲”为荣,还雇“卧底”当翻译!印军部署数万重兵,妄图北犯徒劳!
“这是,一件晚清丑闻,一个英国‘卧底’成了边界谈判翻译,一段心酸过往!”
“如此,重要的场合,清政府驻藏大臣升泰的助手和翻译,居然是一个英国人!”
在《藏印条约》中,“洞朗地区”位于边界线中国一侧,是无可争议的中国领土!
“让人,更加无语的是,升泰在西藏执行的‘绥靖’政策,竟深得清政府的赏识。”
光绪皇帝,褒奖其“深明机要”,于清光绪十六年,正月初九日谕:“驻藏帮办大臣,升泰作为全权大臣,与大英国所派之全权大臣,立约画押…”
这些不算完,升泰在签完卖国条约后。
在返程途中,路过西藏亚东的噶举寺,一时高兴,他认为此次谈判,实为大功一件,就写了一个“大放光明”的匾额。
“赫政,表面是总理衙门专门委派海关总税司英国人赫德的弟弟,实则是名间谍!”
“赫政,一面,向英方暗送情报,一面,又向升泰施加压力,迫使其屈服。”
“可悲的是,升泰身为清廷驻藏大臣,不察实情,被赫政所左右,最后,谈判中的许多问题,都向英国作出了让步!”
“这个条约,让锡金从此受英国‘保护’,英人提出的藏、锡分界线,使中国失去了从隆吐山到岗巴宗南部的大片牧场和险要地带…”
根据,1890年,中国和英国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第一款中之规定:
“藏、哲,以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挚山起,至廓尔喀边界止,分哲,属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诸小河,藏属莫竹及近山北流诸小河,分水流之一带,山顶为界…”
备注:支莫挚山,即今天的吉姆马珍山,哲,哲孟雄,即后来被印度吞并的锡金王国,廓尔喀,是今天的尼泊尔。
噶举寺,位于西藏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在乃堆拉山的北侧,半山腰上。
历史上,19世纪下半叶,英国先后将尼泊尔,哲孟雄(今锡金),克什米尔,不丹等地,纷纷纳入其殖民势力范围。
在西藏南部,不远的大吉岭(今属印度)设军事基地,准备入侵中国西藏。
1884年,一支英国军队从锡金偷偷侵入西藏,1886年,英国又出动军队在亚东以南边境,对西藏地区进行武装骚扰。
“因事态日趋严重,西藏地方政府,派出200藏兵在隆吐山(今锡金龙头山)设卡戍守,但是,英国却以藏军侵犯边境为理由,竟然要求限期撤卡。”
1888年,光绪十四年,3月20日,英军在精心准备后,悍然发动对“隆吐山”的进攻,第一次“英侵西藏之战”爆发!
面对侵略者,藏区军民“誓死抵御,决无二心”!驻扎在隆吐山的藏军以火铳、弓矢、石块等简陋武器奋起御敌!
“尽管,开始多次打退了英军进攻,但是,英军凭借炮火优势,不断摧毁藏军工事,致使藏军因装备差距大,被迫后撤。”
3月24日,英军攻占隆吐山,进而又占纳汤(今属锡金)等地先后落入英军之手。
“清政府,得知消息后派出升泰处置,可是,升泰干的第一件事,竟是证明隆吐山,不是中国领土,阐述双方发生战争,责任在藏方而不怪英国侵略军!”
接着,他提出与英国人接触,并且展开谈判,同时,他严禁藏军对英军展开袭扰,“严束藏兵,不准妄动”,还责令守土藏军从仁岗撤回到帕里镇一线待命。
“在升泰等投降派的压制下,藏军抗英的士气受挫!部署遭到破坏,捻纳(印属锡金),咱利(今则里拉,亚东西南入锡金通道),亚东,朗热等地相继失守,西藏军民,第一次抗英战争失败。”
1890年3月17日,清政府驻藏大臣升泰与英国印度总督兰斯敦,在英属印度加尔各答,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
其主要内容:“确认哲孟雄(今锡金)归英国保护,划定中国和哲孟雄边界,并规定通商,游牧等问题随后另议。”
升泰(1838年~1892年),蒙古正黄旗人,卓特氏,字竹珊,晚清官员。
他是大学士富俊之孙,曾出任山西汾州知府,河东道道员,浙江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职。
1888年,接替爱国的驻藏大臣文硕之职,1892年9月,升泰在亚东仁进岗病故。
“由于,1890年《藏印条约》中割让了确母多曲上游流域,导致,印军在中锡边境的布防,可以北移至较为低矮平缓的分水岭。”
“而山脉以北的平缓河谷,很适合印军重装兵团运动,从北、西、东三个山谷,均可通向中印边境形成一定优势。”
“印军,在锡金段方向部署了陆军第33军,包括第17山地师和第27山地师。”
“其在高海拔下,密集设置哨所,妄图随时在中印边界多个山口‘越界蚕食,虎视眈眈’!”
“可是,印军的一切‘愿望’都是徒劳的!”
“今天,我军在藏南亚东洞朗地区的部署,就像是一把插入印度腹地的利刃。”
“直接,威压印度的‘咽喉’,一百公里外的‘西里古里走廊’,‘藏南要冲’虽失,但是我军,却有‘一剑封喉’的强大军事能力!”
“历史,没有如果,勿忘,那段‘屈辱’的日子,国家边界,从来都是由实力决定!”
“今天,伟大的祖国,需要,更加的强大!”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