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道士毕云路过日军哨卡时,因为没有向日军鞠躬,被打得半死。毕云大怒,伤

笑对的风雨 2025-05-21 19:17:36

1938年,道士毕云路过日军哨卡时,因为没有向日军鞠躬,被打得半死。毕云大怒,伤好后,他活跃于日军据点周围,专杀落单日寇! 1915年,山东威海神道口村,一个名叫乙卯的男婴,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男婴就是后来的毕云。 七岁那年,家中无力抚养,毕云被送到威海天后宫当童子。 天后宫的老道士曾是义和团拳师,精通各种武功。毕云在老道士门下刻苦习武,日夜不辍。 每天凌晨,毕云负责打扫庙宇。完成后便开始练武。 先是一百个马步桩,接着是五百个俯卧撑。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十年如一日。 十五岁时,毕云已能一掌劈碎十块青砖。 流星锤成为毕云的拿手兵器,十斤重的铁锤在手中如同棉花。 据当地人回忆,毕云能徒手攀爬威海城墙,如履平地。 1938年,毕云23岁,继承天后宫掌门之位,道号志修。同年,日军第二次占领威海。 日军在城内设立哨卡,强迫过往中国人鞠躬。不从者,杖责五十。反抗者,立刻枪决。 一天,毕云的徒弟李文去集市采买香烛。路过日军哨卡时,拒绝鞠躬。五名日军将李文拖到路边,用枪托猛击头部,直至昏迷。 消息传到天后宫。毕云勃然大怒,决定亲自前往哨卡讨说法。 第二天清晨,毕云身穿道袍,头戴道冠,手持拂尘,大步走向日军哨卡。 哨卡日军见状,呵斥毕云鞠躬。毕云不但不鞠躬,反而昂首直视。 一名日军少尉拔出指挥刀,指向毕云咽喉。 毕云不为所动。日军少尉大怒,挥刀砍向毕云右肩。毕云侧身闪避,同时抬脚踢向日军少尉胸口。 日军少尉应声倒地,其余四名日军立刻围上,用枪托猛击毕云头部、背部。毕云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 日军少尉爬起来,对毕云拳打脚踢。路过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低头快步离开。 一个小时后,七八名日军闯入天后宫,以"窝藏抗日分子"为由翻箱倒柜。 找不到证据,日军更加恼怒。他们将已经被送回的毕云绑在院内柏树上,轮番鞭打。 血肉横飞,白骨森森。毕云始终咬紧牙关,不发一语。 幸好当地商人孙大记闻讯赶来,以"道士为寺庙看守,不懂政治"为由向日军求情,并献上贵重礼品。日军这才停手,扬长而去。 一个月后,毕云伤势痊愈。 表面上,毕云仍是天后宫的普通道士。但夜幕降临后,毕云换下道袍,穿上便装,悄然出门。 南山脚下的日军据点,驻扎十余名日军。 毕云连续三晚潜伏观察,掌握了日军的巡逻路线和换岗时间。 第四天晚上,一名日军士兵独自到据点后方小解。突然,一条黑影闪过。日军士兵还未反应过来,脖颈已被扭断。 接下来的三个月,类似事件频频发生。 威海各处日军据点,不断有哨兵神秘失踪或被发现喉部中刀身亡。 日军内部人心惶惶,称有"黑夜猎狼者"专门袭击日军。 当地人则私下称毕云为"小老道",暗地里为志修老道点赞。 单枪匹马的复仇行动终有局限。1938年夏,毕云决定寻找,更有组织的抗日力量。 当时威海的抗日武装主要有两支:国民党郑维屏部和山东抗日游击队。 出于地域便利,毕云先投奔了郑维屏部,被任命为保安队小队长。 几次战斗后,毕云发现郑部不但与八路军敌对,还经常向百姓勒索钱财。 一次战斗中,毕云左腿中弹。郑部仓皇撤退,竟将受伤的毕云遗弃战场。 幸好八路军游击队路过,将毕云救起。战地医生为毕云取出弹片,伤势渐愈。 1940年初,毕云正式加入八路军威海大队。 因武功出众且熟悉当地地形,毕云被任命为特工队长,专门执行侦察、破坏任务。 三个月内,毕云带领小队破坏日军电话线十余次,炸毁桥梁三座,伏击日军运输队五次,缴获大量军需物资。 战绩突出,毕云被提拔为威海一区区长兼中队长。 1941年,日军在威海增兵两个中队,加强"治安"行动。 毕云的行动也更加艰难。一次夜袭行动中,毕云右臂中弹。 伤愈后,毕云改变策略,白天装作普通农民打探情报,夜间再带队行动。 1942年7月,日军对威海农村发动"拉网式扫荡"。各村抗日武装纷纷转移。 12月初,毕云带领区中队在西夏埠村遭遇日军包围。 敌众我寡,毕云决定分散突围。毕云亲自断后,掩护战友和群众向东山方向转移。 突围途中,毕云腹部中弹。倒地的瞬间,毕云还在大声呼喊战友快走。 周围的战友想背起毕云,毕云却坚决拒绝:"你们快走,我来拖住鬼子。" 一名战友递给毕云两枚手榴弹。 毕云强撑着坐起,抽出腰间的匕首,等待日军靠近。 剩余日军继续逼近。毕云拉响最后一枚手榴弹,握在手中。 日军距离毕云仅五米时,毕云引爆手榴弹。 毕云与四名日军同归于尽。时年27岁。 西夏埠村的老人至今仍记得那声巨响,以及那个传奇的道士。 1985年,威海市为毕云建立了纪念碑。 碑上刻着:"抗日英雄毕云同志永垂不朽。"碑前经常有鲜花摆放,那是当地学生和群众的敬意。

0 阅读:2
笑对的风雨

笑对的风雨

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