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国允许南宁舰和银川舰全世界晃悠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南宁舰和银川舰全世界闲逛,就是为了省钱。别看军舰跑一次要花很多钱,可要是和打仗比起来,完全是毛毛雨,南宁舰和银川舰老去串门的原因,正是为了省下这笔钱。 你可能经常在新闻里看到,中国海军的南宁舰、银川舰又出现在某个海峡、某个港口,时不时还跟其他国家军舰“擦肩而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挺烧钱的吗?军舰跑一圈得花多少油费啊,天天出海转来转去,图个啥?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种看似昂贵的“溜达”,其实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国家安全算的大账。这不是军舰出去兜风,而是一种聪明的战略安排,用小投入换来大安全、大效益。 咱们先算一笔账,军舰出海确实要花钱,要烧油、要维护、还得补给,看着确实挺费。但跟打仗比起来,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比如美国2016年为了在南海搞一次大动作,就动用了双航母战斗群,花了整整32亿美元。这是一次性支出,真要打起仗来,这个数字还得翻好几番。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的这种常态化“远洋航行”,虽然也有成本,但主要目的就是提前把冲突苗头掐灭。 怎么掐灭?就是让别人看到我们的军舰在那儿,就知道这片海域不是你想来就来、想测就测的。有咱的舰在那边稳稳停着,谁还敢轻举妄动?这比打起来之后再派兵、再派舰省多了,而且效果更稳妥。 其实咱老祖宗早就玩过这套了,明朝时候,郑和七下西洋,那时候大船队浩浩荡荡,每次出海都带着瓷器、茶叶、锦缎,所到之处不是打仗,而是送礼交朋友。 可结果是什么?三十多个国家主动朝贡、结好,亚洲、非洲一大片地方都对大明心服口服。 今天我们不送茶叶了,我们送的是实力。比如军舰开到阿布扎比参加防务展,甲板上摆一枚鹰击-21导弹模型,不用讲解,光看样子就让一堆外国军官围着测尺寸。 再比如霍尔木兹海峡,美军F/A-18过来晃一圈,咱直接打开火控雷达对着他们一“擦玻璃”,不发一枪一炮,对方就乖乖扭头走人。这种展示方式,和平、直接、效果好。 这“溜达”的背后,还真不是简单地走个过场,而是多功能融合操作,既能展示,又能实战训练,还能省钱。 你比如银川舰去缅甸仰光港补给,一般来说这种远航都得带一堆物资,有时候甚至得从国内海运冷链过去。 但银川舰直接跑到当地市场采购生鲜,连罗非鱼都是舰上厨师亲自砍价买的,结果一算账,比国内运过去便宜65%。是不是很精明? 再比如舰载直升机,白天演练反海盗,晚上顺便帮当地运送救灾物资。这笔油钱不是我们自己掏,而是可以报联合国账的,因为是联合国授权的维和任务。 这叫什么?叫“走哪薅哪”,能省一块是一块,资源合理利用到极致。 别以为军舰出去只是吓人,其实也有带货的意思。你看南宁舰开到英吉利海峡,英国海军出动护卫舰全程“贴身陪护”。 而南宁舰顺手就在海图上划了个大圈,测试动力系统低速机动性能,还顺便摸清了英国护卫舰的声呐数据。这些数据要是靠专门侦察船去收集,不知道得花多少人力物力,现在一举多得。 而且,像防务展这种场合,军舰一亮相,很多国家都看在眼里。回头国内船厂订单不断,造舰厂都忙不过来了,现在造船订单已经排到了2030年。这无形中推动了整个军工产业链的活跃和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咱再看另一个国家——前苏联。当年拼命扩军造航母,硬杠美国,结果把自己经济拖垮了。 为什么?因为军费是无底洞,没计划地往里砸钱,只会被拖死。今天中国不走这条路,我们要的是“能打仗也打得起仗”,该硬则硬,不搞虚的,更不能打无准备的仗。 所以现在的策略就是,常态化出海、走出去、练起来,一边威慑潜在敌人,一边节约成本,一边拉动军工发展。 这三方面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威慑-节约-发展”的闭环。不是为了战争而备战,而是为了和平而准备,真正体现出大国的智慧。 你可能觉得南宁舰、银川舰常年到处晃悠,像是军舰版的“环球旅行”。但这背后,每一次出现、每一次绕圈、每一次展示,都是国家在用最低的代价维护最大的战略利益。 你在新闻里看到他们出现在红海,可能他们正在测试新型电磁炮的极限环境性能;你看到他们在太平洋拦截测量船,其实是在划定底线;你看到他们参加国际联合演习,也许同时就在进行复杂装备的实战模拟测试。 一句话,他们是在用和平方式解决可能爆发的风险,用最小成本避免未来可能的巨大损失。 中国军舰满世界跑,并不是在“玩”,更不是浪费资源。看似花钱,实则省钱;看似悠闲,实则威慑;看似巡航,实则练兵。这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国家战略,是用现代方式延续我们祖先“和而不弱、威而不战”的智慧。
西方一直认为中国继承了苏式武器后跳不出框框,俄乌战场俄军武器又非常拉胯,这才是误
【7评论】【13点赞】
wlqcq
和平使者,传递中国的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