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湖北岳父去女婿家做客时,无意间提到一个无人认领的烈士墓,女婿突然激动的反复确认烈士名字:“那可能是我爷爷!” 那年秋天,湖北黄冈红安县的老汉程如松坐上长途汽车,颠簸大半天来到闺女家,亲家翁摆酒接风,女婿高定新忙前忙后添菜倒酒。 酒过三巡,老丈人说起家乡的红色故事,谁也没想到这段闲聊竟牵出一桩跨越六十载的寻亲往事。 红安县早年间叫黄安县,这里走出过223位将军,是出了名的"将军县"。 程老汉说到动情处,提起村里老党员姜能山守墓的事。 这姜老汉自打1958年当上村支书,就守着后山73座红军坟。 那些年有人要把坟地改茶园,他愣是扛着铺盖卷在坟堆里睡了两宿,硬是把人劝退了,逢年过节总要往坟头摆酒烧纸,下雨天还惦记着怕树杈子压坏坟头。 女婿高定新原本端着酒碗听得入神,突然"咣当"一声把酒碗撂在桌上:"您刚才说那烈士叫啥?高德福?" 原来高家爷爷也叫这名字,当年在红军队伍里当营长,打从1932年跟着部队西征就再没音讯。 程老汉被女婿问得一愣,赶紧把听来的细节全倒出来:说是杨叉山打仗受的伤,抬到村里没救过来,跟七十多个战友埋在一处。 第二天天没亮,高定新就跑去邮局给湖北老家的老爹打电话。 老父亲在电话里直打哆嗦,说爷爷走那年自己才三岁,就记得奶奶总摸着门框抹眼泪。 放下电话,高定新连夜收拾包袱往红安赶,等见到守墓的姜老汉,两人蹲在坟堆前掰扯半天,总算是把事对上了,姜老汉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过,高营长咽气前还念叨着"革命胜利再回家"。 说来也巧,那73座坟里原本就两块木头牌子能认字,一块写着高德福,另一块写着黄民进。 后来,黄家后人顺着报纸消息找来,抱着坟头哭得站不起来,两家后人合计着要把先人迁回祖坟,可转念一想,老辈人当年一块儿出生入死,如今还让他们做个伴儿吧。 这些年政府把烈士墓修得齐整,青石台阶直通山顶,十四棵老柏树长得有两人合抱粗。 姜老汉如今八十多了,腿脚不利索,可逢着清明、重阳还是要拄着拐棍上山转悠。 有回电视台来采访,问他图个啥,老汉拿拐棍敲着石板说:"这些娃娃都是二十郎当岁走的,总得有人记着他们叫啥、打哪儿来。" 要说这姜老汉也是个苦命人,他爹姜德善早年参加赤卫队,还没等儿子出生就牺牲了。 村里人你一把米我一把面帮着把他拉扯大,打小听的就是红军故事。 1958年他带着乡亲们在坟地周围种柏树,那会儿树苗才手指头粗,如今都成材了。 前些年有企业家说要给老汉捐钱,他摆摆手说:"我要钱干啥?有这工夫帮烈士找找家里人。" 信息来源:《红色记忆——七里坪镇革命遗址保护纪实》、《人民日报》
1970年,19岁北京知青摔断手臂,为了不截肢,到城里买药保守治疗。药价4.99
【14评论】【10点赞】
话梅
守墓人也是英雄!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