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1929年冬天,辽宁盖县的一个家庭迎来了一个左撇子男孩。这个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吃饭和写字都用左手。上小学时,老师用戒尺敲桌子,质问道:“全中国哪有左手写字的?改不过来就别念书!”小孙家栋抹着眼泪回家,咬牙坚持用右手练字,没过多久,两只手的字都写得一样好。谁能想到,这个曾被学校劝退的孩子,最终会成为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
1948年,哈尔滨的冬天寒冷刺骨,19岁的孙家栋怀揣着录取通知书,走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预科班。那时,刚刚解放的大学生们衣衫褴褛,正月十五那天,孙家栋本打算去姐姐家吃顿热乎饭,却在路过食堂时听到大师傅喊:“今晚加餐红烧肉!”那年头,肉票极为珍贵,过年都未必能吃上几口肉。于是,他被这碗红烧肉吸引,决定留在食堂。
刚吃了几口,校领导突然冲进来喊:“空军来招人啦!”孙家栋立刻放下筷子,抹着嘴就往报名处跑,棉鞋在雪地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穿上蓝军装的新兵,孙家栋在沈阳机场经历了一年的磨练。1951年夏天,空军决定从三百多名新兵中挑选尖子去苏联学习飞机制造。
考试那天,苏联教官拿着飞机图纸问:“这玩意儿哪儿容易出毛病?”其他人还在翻书,孙家栋却指着发动机位置说:“这地方油管走线太绕,容易积热。”凭借这份机灵,他获得了“斯大林奖章”,从莫斯科毕业后,满心想着要为祖国制造战斗机。刚下火车,他就被调去搞导弹。钱学森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孙啊,咱们现在手头就三样东西:算盘、图纸、红蓝铅笔。”
当时,见过真导弹的人屈指可数。孙家栋带着二十几个大学生,在荒郊野外的试验场上绘制图纸。某个夜晚,狂风大作,帐篷几乎被掀翻,他用身体压住设计图,喊道:“图纸要是飞了,咱们半年白干!”经过十七天的艰苦努力,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主研发的“东风一号”导弹成功发射,西北大漠腾起了高高的烟柱。
1967年夏天,钱学森的办公室电话响起:“老孙,卫星这事你来挑头吧。”孙家栋握着话筒,心里直冒汗——那时全国懂卫星的专家屈指可数。他带领团队翻阅国外资料,发现苏联的卫星重达83.6公斤,咬牙定下目标:“咱们的卫星必须超过100公斤!”1970年4月24日,酒泉发射场的“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重量恰好173公斤,超越了苏联的第一颗卫星。
此后的日子如同上了发条,1984年他参与通信卫星的研发,带着团队在西昌山沟里蹲了三个月。某个夜里,雷电击坏了地面站,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山,五十多岁的人比年轻人还快。2004年,他在北斗导航项目中,尽管已七十五岁,仍然拄着拐杖跑遍全国的地面站。有一次在西藏缺氧晕倒,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星箭分离的数据出来没?”
201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时,八十七岁的孙家栋挂着“感动中国”奖章,谦虚地说:“我就是个干活的。”年轻的工程师们都知道,老爷子办公室里还摆着当年在苏联获得的斯大林奖章,玻璃罩子擦得锃亮。有人问他这一生追求什么,他总是用筷子敲碗边:“就跟那碗红烧肉似的,国家需要啥,咱就干啥呗。”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九十一岁的总设计师坐在指挥大厅,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上的轨迹线。当控制中心宣布“星箭分离成功”时,老爷子颤巍巍地站起来想要鼓掌,却发现手里还攥着咬了一半的降压药。这样的坚持与奉献,是否让你也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你认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