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天,张大千准备在北京买房定居,恰好一所前清王府要出售,要价500两黄金,看过了房子觉得满意,交完订金准备过几天就交全款住进去, 但是,一位古玩商人告诉他发现了《韩熙载夜宴图》的下落,张大千赶紧去看,生怕别人抢先一步。 1945年秋天,张大千在北京忙着安家的事儿。当时他已经是个名声在外的画家,手头不算宽裕,但也攒了点钱,准备在北京买房定居。北京那会儿刚从战乱中缓过来,房子不好找,他却运气不错,撞上一所前清王府要卖。这房子以前是皇亲国戚住的地方,气派得很,地段也好,张大千去看过之后挺满意。卖家开价500两黄金,这可不是小数目,搁那时候能买好几套普通宅子了。张大千咬咬牙,觉得值,就先交了订金,打算过几天凑齐全款搬进去。眼看着日子就要安定下来,谁也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这“程咬金”不是人,而是一幅画——《韩熙载夜宴图》。这画是唐代大画家顾闳中的真迹,讲的是南唐大臣韩熙载夜里宴客的故事,画风细腻,人物生动,历来被藏家当成宝贝。张大千是个画痴,对古画有种近乎疯狂的热爱,尤其是这种级别的名作,他早就听说过《韩熙载夜宴图》的名头,却一直没机会见真容。那天,一个古玩商人找到他,说知道这幅画的下落。张大千一听,眼睛都亮了,立马扔下买房的事儿,跟着商人去看画,生怕慢一步就被别人捷足先登。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玄乎,张大千为啥这么急?其实不奇怪。他那时候已经50多岁,画画几十年,眼光毒得很,知道《韩熙载夜宴图》不是一般的画。这画不光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活化石,南唐那会儿的世俗生活、人物百态,全浓缩在这幅长卷里。画里的韩熙载是个有故事的人,南唐快亡国时,他表面上夜夜笙歌,其实是装给皇帝看的,怕被猜忌。张大千研究过这些历史,对画里的深意门儿清。更关键的是,这种古画存世极少,真迹更是稀罕货,一旦错过,可能这辈子都碰不上了。 再说那所王府,500两黄金可不是小钱。张大千虽然有点家底,但拿出这么多现金也不轻松。黄金那时候是硬通货,值钱得很,他交订金的时候估计已经下了大决心。可跟《韩熙载夜宴图》比起来,王府突然就不香了。为啥?他心里有杆秤。房子再好,也就是个住的地方,时间长了也就那么回事儿;而这幅画,是艺术的巅峰,是文化的根,对他这种画家来说,意义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果然放弃了王府,把钱拿去追画,虽然具体花了多少没明确记载,但这抉择本身就够让人咋舌。 有人可能会问,张大千是不是冲动过头了?其实不然。他不是那种有钱就乱撒的人,相反,他很懂得取舍。1945年那会儿,国内局势还不稳,北京虽然解放了,但生活成本高,买房安家是个长远打算。可他更清楚,自己这辈子跟画分不开,艺术才是他的命根子。《韩熙载夜宴图》对他来说,不光是收藏品,更是他研究传统绘画的“教科书”。他后来画了不少仿古作品,技法炉火纯青,跟这些年对古画的钻研脱不了干系。这么一想,他放弃王府的决定,反而挺有道理。 当然,这事儿也有争议。有人觉得张大千太偏执,为了幅画连家都不要,值不值啊?毕竟500两黄金能干不少事,房子没了,生活咋办?可换个角度看,这也正是张大千的个性。他不是普通人,骨子里有股艺术家的倔劲儿,宁可过得紧巴点,也要把心头好攥在手里。这种选择,普通人可能理解不了,但对他来说,可能再自然不过。 再说《韩熙载夜宴图》本身,这画的价值到底在哪儿?除了艺术和历史意义,它还有个特别的地方——稀缺性。顾闳中的真迹本来就少,流传到1945年,能留下的更是凤毛麟角。张大千知道这点,所以才这么拼。后来这画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说被他买下了,有人说辗转流到了别人手里,但不管咋样,这事儿成了他人生里一个绕不开的传奇。他后来的画风,甚至隐隐能看出这幅画的影子,比如人物的布局、线条的处理,都带着点唐代的气韵。 这故事还没完。张大千放弃王府后,生活咋过的?他没在北京久留,后来去了南方,再后来干脆出了国。这么看,那次放弃王府,不光是钱的事儿,可能还跟他后来的路有关。有人猜,他是不是早就打算不在这儿长待,所以才没那么在乎房子?但不管咋说,他对《韩熙载夜宴图》的执念,确实让人佩服。一个画家,能为艺术做到这地步,也算没白活。 再说回那500两黄金,搁现在算算,得值多少钱啊?1945年的黄金价格不好精确换算,但按当时购买力看,绝对是天文数字。张大千拿这笔钱去追画,等于把一辈子的积蓄赌上了。这胆子,这魄力,一般人真学不来。可他赌赢了没有?从艺术成就上看,他后来的名气和作品,证明这步棋没走错。但从生活角度看,他漂泊半生,也挺让人唏嘘。
1945年秋天,张大千准备在北京买房定居,恰好一所前清王府要出售,要价500两黄
混沌于浮云
2025-05-22 20:24:4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