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攻陷沧州城,一名日本军官在沧州铁狮子旁边拍照。他穿着军装,腰里挎

混沌于浮云 2025-05-23 19:25:26

1937年,日军攻陷沧州城,一名日本军官在沧州铁狮子旁边拍照。他穿着军装,腰里挎着指挥刀,一副得意洋洋之色。但是,在近6米高的铁狮子面前,他还是显得十分渺小。看起来,他们对我们古老的文化,还是十分好奇和崇拜的吧? 沧州铁狮子,铸于北宋年间,高5.78米,重约40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铸铁文物。它不只是一堆冷冰冰的铁,更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象征。那时候,宋朝国力虽弱,但文化却从未低头,铁狮子的铸造就是明证。可到了1937年,日军入侵华北,沧州沦陷,这尊铁狮子成了战争的见证者。那名军官站在它旁边,腰间挎着指挥刀,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可惜,他再怎么耀武扬威,也掩盖不了铁狮子的庄严。那一刻,文化的力量悄然压过了武力的嚣张。 战争是残酷的,铁狮子却挺了过来。日军占领期间,他们对这座古迹似乎也没下狠手。有人说,他们对我们古老的文化有几分好奇,甚至敬畏。不管真假,铁狮子没被炸毁,没被熔掉,本身就够让人感慨。可谁能想到,和平年代反而成了它的新考验?战后几十年,铁狮子面临风化、锈蚀,甚至人为破坏,保护工作却总是慢半拍。这到底是技术不行,还是人心不齐? 说到保护,铁狮子的处境真挺让人揪心。它立在室外,日晒雨淋,铁锈一点点啃噬着它的身躯。听说上世纪有些年头,周围还被垃圾堆围过,堂堂国宝成了“破烂王”的背景板。更别提那些不靠谱的修补,用的材料不对路,反而加速了损坏。政府也拨过款,想修缮,可钱花了,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这么多年,铁狮子硬是靠自己扛着,换来的却是满身伤痕。 想想看,1937年的那张照片里,铁狮子是沉默的旁观者。它看着侵略者耀武扬威,却也看着他们最终灰溜溜离开。战争没打倒它,反而让它成了民族不屈的象征。可到了今天,我们自己人却没把它照顾好,这算不算另一种“沦陷”?保护文物,不光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铁狮子这样的宝贝,留下来不容易,想传下去更难。 历史总有它的幽默之处。那名军官拍照时,估计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铁狮子故事里的小小注脚。他那副得意劲儿,如今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可铁狮子的遭遇,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文化遗产到底该怎么守?是锁在博物馆里,还是敞开让人看?是花大钱修个样子货,还是踏踏实实研究怎么保住它的魂?这些问题,没个简单答案,但总得有人去想,去做。 再说回战争和文化的关系。1937年的沧州,铁狮子站在那儿,像是在提醒所有人:刀枪能毁城池,却毁不了根。日军占领时,他们或许也察觉到这点,才没对铁狮子下手。可惜,他们不懂,这尊铁狮子不只是个摆设,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缩影。战后几十年,铁狮子的处境却让人唏嘘,保护不力成了比战争更大的威胁。这不只是沧州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铁狮子的历史,其实也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个缩影。战乱时,它靠命硬挺过来;和平时,却靠不住人的“心软”。修缮技术跟不上,资金不到位,意识更淡薄,这些问题堆在一起,让铁狮子成了“有苦说不出”的老物件。反过来想想,那名军官当年的嚣张,倒是给我们留了个教训:外敌打不垮的东西,我们自己可别毁了。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铁狮子的象征意义。它不光是沧州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韧性的一种证明。北宋时,铸造它的人未必想到千年后会发生什么,但他们留下的这份遗产,硬是扛住了时间和战火的考验。可如今,我们这代人能不能接好这个棒?保护文物,不是喊口号,而是得真干实事。不然,铁狮子再硬,也经不起年复一年的风吹雨打。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