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对中国装备的戒心,说白了就是三个原因:历史阴影、面子问题、还有算不清的政治账。
回顾两伊战争时期,伊朗和伊拉克都曾采购中国的武器装备。随着海湾战争的爆发,伊拉克装备的中国制造的坦克和飞机成了美国军事力量的“活靶子”,这让伊朗对中国武器有了些许心结。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被狗咬过,长大后见到小狗也心生怯意。事实上,中国的武器早已实现了现代化升级,但伊朗似乎还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中,仍旧坚持修理他们四十年前的美国F-14机型,却不愿尝试最新的歼-10C。
伊朗人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波斯帝国的骄傲,除了美国和俄罗斯,他们把其他国家的装备视为二流。即便在珠海航展上见到了歼-20的隐身能力,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土耳其的无人机。更有趣的是,当他们购买俄罗斯的S-300防空系统时,拆开后发现竟然有六成的零件是中国制造的。
在政治方面,伊朗表现得更加精于算计。他们知道中国向沙特出售导弹,于是便与印度合作在港口进行业务。尽管中国的彩虹无人机更为经济实用,他们还是花费高价购买了美国的二手设备。拆开一看,却发现在电路板上赫然印着深圳厂家的标识。这种表面上拒绝中国技术,实际又依赖它的举动,就如同在餐馆点菜时口头说不加辣,私下却又偷偷加了辣椒油。
一些网友吐槽伊朗的态度,就像用三十年前的诺基亚评价当下的华为手机。还有人调侃伊朗不愿承认技术落后的现实,把中国芯片装在俄制武器上的困境称为“被迫无奈”。讽刺的是,尽管宣称中国设备过时,伊朗却依旧将二十世纪采购的歼-7和导弹艇视为主力。有人戏称这为“对亲家母给的旧大衣不满,但冬天还是得穿上”。
部分网友还认为,伊朗对西方技术仍心存向往,就像错爱渣男的姑娘希望对方回心转意。即使在美国的制裁下,他们仍将修复F-14战机作为身份的象征。对于这种情况,若想改变仅靠推销武器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中国电建在伊朗建立风电场,为民众带来直接好处,渔民用上中国的冰箱保存渔获后,自然对中国技术更加认可。此外,通过频繁的实战演习,用实际成效说明问题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伊朗最终会意识到,现代战争比拼的不是武器品牌,而是整体的作战系统,正如选择智能手机的人不再迷信大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