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首次的授勋仪式上犯了难,最后毛主席说:陕北必须有上将

孙颜的历史回忆 2023-09-07 17:19:12

在1955年,我们将举行一次非常重要的授衔仪式。在确定上将名单时,毛主席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他希望名单中包括一位来自陕北的红军代表。

经过一系列的考量后,主席找到了一位特殊的代表,为此还不顾之前的一个约定:曾离开部队去地方或失去联系的同志能授衔。那么,这个代表究竟是谁?为什么毛主席如此坚定地选择他呢?

年仅十六岁的阎红彦在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清涧起义失败后,阎红彦来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他进入了列宁学院和共产国际军事研究班,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军事训练。

在红军长征前夕,因为上海中央局的暴露,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在这个关键时刻阎红彦带着密电码回国。但问题是,这些电码是以英文编写的,而阎红彦并不懂英语。但他毫不气馁,日夜研究电码,最终成功恢复了中央与共产国际之间的联系。

1936年,阎红彦受命组建了一支黄河游击师,并担任了司令职务。这支部队的任务非常重要,他们需要警戒黄河沿岸,保护党中央和陕北省委的安全,还要准备渡河所需的船只。

面对军阀和地主的压迫,陕北的百姓无法为他们提供所需的物资,而阎锡山为防止红军渡河,早已将所有船只拖到了黄河东岸。在这种困境中,阎红彦不得不动员清涧等地的同志和群众,夜以继日地制造船只。他还成立了水手工会,对水手们进行了专门的培训,以确保渡河的安全。

在解决船只问题后,阎红彦还积极筹措粮食、资金和衣物,确保抗日先锋队能够成功渡过黄河。毛主席后来回忆道:“阎红彦真是一位好同志,要不是他主动承担了东渡黄河的渡船问题,红军也不能那么顺利地完成东征抗日的任务。”

随后,阎红彦率领黄河游击师协助兄弟部队成功攻占了大宁县城,为东征的红军和陕北苏区后方的通道提供了有力保障。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展现。

1948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奉命改编为中原野战军,中原战役拉开了序幕。为了提高战士们的战斗力,阎红彦和陈锡联在部队整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整军后,他们率领部队前往攻打郑州。在接到刘邓首长的命令后,要坚决防止敌人渡过黄河西逃,阎红彦亲自带领指挥员对地形和敌情进行了详尽分析。最终他们将敌人被消灭在黄河以南。

随后,淮海战役爆发,阎红彦和陈锡联各自率领部队,完成了保卫徐州的任务。在和黄维兵团对决的时候,阎红彦不顾危险前往前线指挥作战。

我军在一次发起总攻的时候,敌人有所察觉,这就让战斗陷入了焦灼。在这个关键时刻,陈锡联和阎红彦不顾生命危险,深入一线查看战况,他们躲在一辆被炸毁的坦克下,制定了作战计划。战斗结束后,两人身上沾满了血迹,但他们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战场。

在某场战役中阎红彦前往前线指挥战斗,突然,敌军一发炮弹朝着指挥部袭来。炮弹爆炸的延误散尽后,人们以为他已被击中,危在旦夕。阎红彦却慢慢地抬起头微笑着说:“我没事,还是我的命大啊!”。原来是在关键时刻,身边的医务员将他按倒在地。

战争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和平时期。时间来到了1955年,我军首次举行授衔仪式陕北红军似乎被遗忘了。毛主席要求在上将名单中加入陕北红军的代表。考虑到各种因素和个人背景,毛主席想到了阎红彦。尽管之前的规定禁止离开部队的同志参与授衔,但毛主席还是决定授予他上将军衔。

这个决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毛主席的意愿最终得以实现。阎红彦不仅获得了上将军衔,还于1956年9月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此后,阎红彦继续默默地工作,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大跃进”时期,他听说了一则关于内江地区一公社水稻亩产三万多斤的消息。然而,他痛恨虚报和浮夸,亲自前往实地调查。他发现,所谓的亩产三万多斤是通过将多块田地的水稻拼在一起来虚报的。对此,他进行了批评和教育,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做虚报。他的一贯坚持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1959年,阎红彦前往云南,在省委任职第一书记等职务。面对当地因“大跃进”政策而陷入的经济困境,他提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的建议,他坚信,“没饭吃,什么都做不了,这种制度无法让我们吃饭,那就不要坚持了。”

在他的领导下,云南省的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人民感激不已,称他为“生产书记”。

阎红彦的一生,就是坚韧、奉献和忠诚的一生。他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英雄。他的生平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展示了一个革命者的传奇。

10 阅读:3932

孙颜的历史回忆

简介:带您回顾中华500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