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青年时期已经胸怀大志,写下此诗辞别父亲。

诗酒-趁年华 2024-04-11 09:39:39

1910年,毛主席的父亲曾让他去米店当学徒,可是当时湘乡新开设了学堂,所以毛主席不顾父亲的反对,让其他亲朋好友帮忙劝说自己的父亲。最终毛主席在当年秋天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当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诗人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近现代●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

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

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附:毛主席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改编来源其实并非西乡隆盛原作,根据相关史料,这首诗的原版应该是幕末尊王攘夷运动僧人月性的《锵东游题壁二首》。

原诗内容如下: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今天的分享的内容,你喜欢吗,请记得关注和点赞哟。

1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