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的折腾:第一次东征高丽

逆旅行人Qi 2024-05-13 00:33:12

隋朝,作为结束了近三百年分裂局面的大一统王朝,其国力之强盛、文化之繁荣,在当时的世界可谓是独树一帜。然而,隋炀帝的野心并不止步于维护和守成,他渴望通过对外的军事征服来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且实现自己心中对于帝国辉煌的梦想。

隋朝612年

那隋炀帝为什么要东征高丽呢?

首先,隋朝在统一中国后,对于恢复和扩展疆域有着强烈的需求,高丽(高句丽)地处东北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控制高丽对于巩固隋朝的边疆安全和扩展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高丽在边界上的不断侵扰对隋朝的边疆安全构成了威胁。再者,隋炀帝杨广个人的野心和对外扩张的战略思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试图通过军事征服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和提升隋朝的国际地位。此外,隋朝在完成了对西、北、南多族的征讨后,国力强盛,杨广的野心和对外政策导致了对高丽的战争。同时,高丽与隋的关系逐渐紧张,高丽的不臣之举,如暗中通突厥、拒绝朝觐等,使得隋炀帝决定对其进行征讨。

然而东征高丽的战车还没有开上战场,隋帝国的后院就起火了。

烽火首先在山东点燃。自从战争动员令下达,山东就成了主要的战备后勤基地。从大业六年开始,杨广就命当地百姓饲养战马,以供军用,同时征调大批民夫运送粮食前往辽东前线。由于运输量大,路途遥远,致使车辆和牛马大量损毁死亡。

与此同时,频繁的徭役挤占了耕种时令,导致山东、河北等地大量农田抛荒,粮食价格飙涨,一斗米卖到了数百钱,而各级官吏依然横征暴敛,加之黄河泛滥、洪涝成灾,致使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存底线被彻底突破。

大业七年(611年)冬天,王薄率先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拉起了反旗。

王薄起义

为了把自己彻悟的真理向广大父老乡亲传播,王薄自称“知世郎”,并精心创作了一首政治宣传歌曲《无向辽东浪死歌》。歌中唱道:“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首通俗易懂、振奋人心的歌曲一经问世,立即成为当年齐鲁大地最火爆的流行曲目。四面八方的贫困百姓哼着这支让人热血澎湃的歌,像潮水一样涌向了长白山。从此,王薄带领部众在齐郡(今山东济南市)、济北郡(今山东茌平县西南)一带纵横出没,攻击官军,劫掠府库,穿金戴银,吃香喝辣,日子过得无比滋润。于是山东各地豪杰无不怦然心动。多股反叛势力在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刘霸道崛起于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孙安祖聚众于高鸡泊(今河北故城县西),张金称聚众于河曲(今河北临西县),高士达揭竿于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他们啸聚山林,攻击城邑,让各地官府疲于应付,焦头烂额。

在大业七年大大小小的变民首领中,有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后来却成了这拨人里声望最高、势力最强的义军领袖。他雄踞河北,自称“夏王”,直至唐朝建立后仍然割据一方,是武德初年李世民东征路上最强大的对手。这个人就是窦建德。

窦建德

窦建德(573年—621年),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出生于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县)。他出身于世代务农的家庭,年轻时就以守信仗义著称,深受乡里敬重。

在隋炀帝杨广统治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和连年的对外战争,特别是对高丽的征战,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加剧。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募集大军征讨高丽,当时窦建德被任命为二百人长。然而,由于山东地区发生水灾,百姓生活困苦,加之朝廷的不体恤,使得民心思变。在这样的背景下,窦建德看到隋朝的暴政和民间的苦难,加上他全家都被隋朝官府杀害,最终决定起兵反隋。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招集了逃避征兵和无家可归者,逐渐形成了一支力量。窦建德起义后,他的队伍不断壮大,最终成为了隋末民变中的重要力量。这是后话。

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初一,隋帝国的一百多万远征军在涿郡完成了集结,同时就位的运输和后勤人员数量是士兵的两倍。杨广将一百多万士兵分成左右各十二军,每军设大将、次将各一人;每军之中,骑兵分成四团,每团十队,每队一百人;步兵也分为四团,每团二十队,每队一百人;重装备部队和普通步卒也各有建制;所有步骑兵团每团各设偏将一人。远征军中,各团的头盔铠甲、帽穗马缨、旗帜旌幡的颜色各不相同,而前进、后退、行军、扎营都有统一的号令。

正月初三,杨广亲自率领这支空前庞大的远征军,从蓟城(涿郡郡治,今北京)正式开拔。第一军出发后,每日派遣一军,每两军相距四十里,依次出发,鱼贯前进。整整用了四十天,大军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绵延长达九百六十里。此外,杨广直属的十二禁军,朝廷的三台、五省、九寺的随驾官员,也紧跟在大军后面出发,连绵亦达八十里,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东征高丽地图

杨广本以为,投入如此浩大的兵力,一定可以轻而易举地踏平高丽。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先是在三月,杨广亲率陆军进抵辽东城(今辽宁朝阳市),却长达数月久攻不克。同时,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水军渡海攻击,一开始进展顺利,甚至一度攻进了平壤(高丽的都城,今朝鲜平壤市),不料却在城中遭遇伏击,四万精锐尽丧,仅剩数千残兵脱逃。眼看陆、海两路接连失利,杨广不得不改变战略,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三十余万大军绕过辽东,直捣平壤。可是,当大军进抵平壤三十里处时,却又因为战线太长、粮草不继再次陷入困境。

同年七月,缺乏给养的宇文述被迫引兵西还,高丽军队迅速出城追击。当隋军撤至萨水(今清川江)时,高丽军队趁其渡河之际发起进攻,大破隋军。最后,宇文述狼狈逃回辽东,三十余万大军仅剩二千七百人,几近全军覆没,同时丢失的武器、装备、辎重更是不可胜数。来护儿风闻陆军大败,也慌忙起锚,连夜率舰队撤回东莱(今山东莱州)。

杨广

第一次远征高丽,就这样以惨败告终。

1 阅读:19

逆旅行人Qi

简介:一名爱好历史的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