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连官和吏都搞不清,还考什么公?

曹多 2024-05-11 03:44:59
付费群有个小朋友是这么问我的。 之前毕业的时候,当时什么都不懂,一门心思想要考公,现在异地上岸了,也算是实权部门,但是待了一年,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 考上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天选之人,干啥啥行。 等到上班了,才发现自己想太多了,这就是份工作,工资虽然在当地也不算低,但家里没助力,想要配齐需要等上好几年。 最关键的是小地方,感觉没什么未来,很迷茫,想问问我怎么办。 怎么说呢? 这就是一个被时代忽悠的典型了。 因为你根本没搞懂什么是吏,什么是官。 1 在中国古代,官和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管是在职责、地位和选拔方式上都有明显区别。 官是领导,是决策层。 他的权力来源是自上而下的,通常是朝廷任命的政府官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怎么看你能不能做官呢? 明面上,你得考过科举。 考试内容包括文学、经学、法律等,有的朝代一年考一次,有的朝代好几年考一次,你考出来,就给你官做。 而且不是什么基层工作,就是一上来就给你个高位,你去干就行。 官的职责范围较广,要涉及国家治理、法律制定、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 但这是明面上的规则。 再去想,科举看上去是考试,实际是什么? 实际就是给你个抱大腿的机会。 最早的时候,走的举荐制,大腿这东西,你生下来有,就有,生下来没有,就没有。 你知道吕布为啥会被黑那么惨吗? 因为吕布,本质就是个寒门,在门阀时代,没根基,就黑他了。 三姓家奴不是黑点,真正的黑点是他的出身,跟老爷们能做三姓家奴,而你不能一样。 后来科举成熟了。 讲究一个座师,就是谁点你,你就是谁的派系,直接给你派了大腿。 《雍正王朝》雍正给考生打灯笼,考生就是天子门生,虽然夸张但也是这个道理,最不济的,去当翰林吧,其实也是给你提找个大腿。 朝中无人难做官。 这就是官的出身,有大腿的,参照现在顶级学校的央选,和各部门的国考。 那再看吏呢? 吏通常指的是在政府机关中从事具体事务性工作的人员,相对于官员来说,地位较低。 吏的主要职责是处理政府的日常事务,如文书工作、税收征集、司法审判的辅助工作等。 说白了,吏不负责决策,吏负责的是执行。 再通俗一点的讲,我们就拿一个县级市来说好了。 这个县看上去有很多年轻人,但真正算是明日之星,将来大概率能够当上领导的,就是那十来个人的,其余年轻人,就是个工作,熬时长的。 他们的区别,就是官和吏。 官,做领导,吏,负责执行。 两者的区别非常大,基本是什么吧? 你第一份工作是官,你这辈子,就是个官。 你第一份工作是吏,你这辈子,大概率就是个吏了。 2 不过这种政治结构也没啥问题。 美国那边也是这样的,就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美国那边总统更迭,谁上来就会换上自己的人,但即使是换人,最多了也就是换个部门领导,具体干活的,也都是不换。 因为吏的工作有着很强的专业性,离了这些人,也真玩不转。 铁打的员工,流水的老板,是美国政治的底色所在。 再回咱这里,过去三十、四十年间,最明显的一个事就在这里。 那就是官和吏的区别,被模糊了。 没办法,发展太快了,我们工业化过渡的太快,紧跟着就是改革开放,各个地方都要用人,各个地方都能做出政绩,每个部门都有理论上的优势。 体制内的朋友都清楚,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 实权部门的科长,在他所管辖的范围内,权力是很大的,而相应非实权部门的科长,权力就很小,不同部门的科长,权力差距天差地别。 这是吏。 但局长们的差距,就没这么大。 因为在提拔的时候,不管你是排名第一的局长还是排名最后的局长,理论上的提拔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且大家平常都能接触到领导,提拔差距不大。 这是官的逻辑。 在过去,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天然增量机会就多,这些增量机会,会对应创造出一批岗位,强势的科长可以去,弱势的科长也可以去,官和吏的差异,实际没那么大。 而且那年代,拼关系看资源什么的也没那么内卷。 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还没习惯又跑又送的逻辑,只要你肯卷,总归是能卷出点新意的。 官和吏,是有流通的。 但现在就不说了。 现在人事的内卷程度大家都清楚,一个岗位下来,走关系跑条子满天飞,没人是傻子,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岗位了。 编制都被占完了,缩编还来不及,怎么有新岗位? 这个时候,官和吏的流通,就很小了。 于是就产生了异地考公的最大问题。 你明明就只是个吏,非要本着当官去,那就有问题了。 3 世界政坛有一个铁的准则: 官员需要异地任职。 原因很简单,你要是本地人,那你对当地太熟悉了,太容易和乡绅勾结起来搞事了,权力需要制衡,外地人来这边当官,平时没啥事,听官的,搞得天怒人怨,本地人也能反抗。 但这对官来讲,也能接受。 当了官,就是领导,天然权力就大,还有升职的可能,而且异地做官,收入也不会低,所以能接受。 虽然离家远,但是钱权都多。 但吏不一样了。 吏都是本地人任职,因为你在本地就有资产,本地有关系,生活成本低,办事也方便,当上吏后也能有一定社会地位,所以整体就还算不错。 你要是跑到外地当吏,那几乎就没一点用了,你在外地没资产没关系,你构建不了生活,而且办事圈人家本地也不会带你玩,你除了有个身份,一点用都没有。 办事,讲究的就是信任,本地人的最大好处就是你可以通过七大姑八大姨来构建这个信任,但你这个外地人,想找你办事,信任搭建成本也太高了。 办事是相对的。 你是官,大家可能还愿意出这个成本。 你是吏,那就歇歇吧,愿意出这个成本的人,就少。 换句话,你是吏,考本地,你的身份能迅速派上用场。 但你要考上异地,那就很难说了。 因为你在这边,建立根基的信任太高了。 4 所以怎么说呢? 这个朋友异地上岸后,本身就很尴尬,除非他能通过婚姻找到本地人,否则后续融入圈子的成本就会很高。 你要知道,你那只是份工作,除工作以外,真心没啥助益。 因为异地考编这个事是这样的。 如果你考上的是省城的编制,那算是阶层跨越,可以去,但如果只是同级别的,还真不如回到家乡。 记住,大多数人能接触的,是吏,不是官。 考公机构宣传的,做不得数。 你只考上公,不代表你有大腿可以抱。 朝中无人莫做官,你没天线,你就只是个干活的。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曹多鱼
0 阅读:6

曹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