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不死

太阳之上有月亮 2024-05-09 10:54:44

嵇康要和山涛绝交,为此,他写了一封信。

我听说,您打算让我接替您的职务,由此看来您并不了解我。

我向来放任散漫、不通事理,缺少那些高贵品质,如果非让我做官,我一定会发疯。

您不要来委屈我,使我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

写这封信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也是向您告别……

他们是至交,世人皆知。既然如此,山涛为何还要拉好友下水?嵇康又为何大张旗鼓地与山涛决裂?这一切,还要从嵇康的出身说起。

01.拒不出仕

曹魏时期,占据社会思想主导地位的仍是“儒学”。但睿智如嵇康,又怎会看不出此时的“孔孟之道”,早已沦为统治阶层操控百姓的工具?相比之下,他更钟情于“老庄学说”,而道家崇尚的超然物外、自由洒脱,也影响了嵇康的一生。

追求恬淡生活的嵇康,一直刻意远离政 治和权力。但他毕竟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从这个层面来说,他始终无法与曹魏彻底脱离关系,或许这也是后来他如此抗拒司马家族的原因之一。

曹魏后期司马氏当权,打着“儒教”的幌子,却行不忠不义的谋朝篡位之举。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魏倒台,司马家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国家亟需栋梁,而身为“竹林七贤”领袖的嵇康,自然就被司马氏盯上了。

然而,司马家族“得位不正”,这是嵇康所不齿的。即便当时很多人都投身到司马氏麾下,嵇康始终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出仕。

嵇康的这种坚持,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最根本的在于,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别人做选择前会审时度势、两相权衡,但理想主义者不会,相比理智,他们更愿意用情感和个人的价值观去对这个世界做出判断。嵇康,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当司马昭让钟会去“请”嵇康时,嵇康连样子都懒得装,没给钟会一点好脸色。这是嵇康身为理想主义者的风骨,而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02.危机四伏

有句话叫“不能为我所用者,必为我所杀”,面对不肯“为我所用”的嵇康,司马昭动了杀意。而最先嗅到危险气息的,是嵇康的好友山涛。

作为司马昭身边的红人,山涛想让嵇康接替自己做尚书吏部郎。这当然不是山涛的本意,他与嵇康相识已久,怎会不知对方的个性?

山涛知道,司马昭要网罗天下文人志士以巩固政*权,而身为“竹林七贤”领袖的嵇康,虽然没公开站在对立面,却明目张胆地拒绝了他。司马昭对此已心生仇恨,只差一个合适的借口。

山涛看透了这一点,才让嵇康出仕为官,哪怕只是像阮籍一样整日喝酒不作为,也好过有朝一日,被司马昭随意编个理由杀害。

嵇康明白山涛的苦心,他感激,却不能接受。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都会为了生命或利益而给自己找借口,说着现实就是如此啊,自己有心改变却无能为力啊......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终将放弃挣扎,就此妥协。

但理想主义者不会,他们不相信世界只能是这个样子,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依然坚信: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和方式来改变这个世界,哪怕很慢,哪怕效果微乎其微,也决不放弃。

所以,嵇康选择坚守理想与底线,不向司马政权妥协。同时,嵇康想护山涛周全,不让他被自己连累,于是写下开篇那封绝交信,表明立场,撇清关系,这也是他能为好友做的最后一件事。

03.以身殉道

嵇康抬头,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便让兄长拿来古琴,要在刑场上弹奏一曲。对于这样的结局,也许他早有心理准备。

事情的起因是嵇康的好友吕安,其妻被吕安的哥哥吕巽奸污,吕安愤恨之下要将兄长告上公堂。吕巽找到兄弟二人共同的好友嵇康,希望他出面劝说弟弟,否则事情传出去,不仅吕安的名誉毁了,家族也会就此蒙羞。

为保全吕家清誉,嵇康最终答应帮忙。但万万想不到,吕巽害怕报复,竟恶人先告状,诬陷吕安犯了“不孝之罪”。处在风口浪尖的嵇康本不该再介入此事,但身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无法眼睁睁地看人颠倒是非、黑白不分。

嵇康出面为吕安作证,而此前就与他结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陷害嵇康“乱群惑众”。于是,司马昭找到了那个“合适的借口”,嵇康的生命也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刑场上,嵇康将年幼的儿女托付给山涛照顾,他说:“只要有山涛在,你们就不会成为孤儿。”可见,嵇康对山涛的完全信任,也再次验证了那封“绝交信”的真实用意。

关于刑场托孤,或许还有另一层用意。“理想主义者”是嵇康的选择,但他深知这条路无比凶险,所以并不希望孩子们步自己的后尘。

山涛的身份和地位,是嵇康能想到护佑儿女周全的最好方式。理想是他一个人的,而作为一位父亲,他对孩子只有一个愿望:好好活着。

随后,他手抚古琴,弹奏着尘世间最震撼的音乐。一曲终了,嵇康不在,广陵绝响。

04.嵇康不死

嵇康身死,但精神从未消散。正因为曾有他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世上才并非都是些蝇营狗苟、委曲求全的庸俗之人。

此后,每当历史的车轮驶入黑暗,百姓困苦、生灵涂炭,便会有众多“嵇康”出现。他们不畏流血,因为有着“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志气;他们不图名利,因为心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气。

那些正确而美好的事物,总是被一些人用生命捍卫着。也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无论经历多少黑夜,都将最终走向光明。

公元263年,嵇康为“理想”而死。

但身为“理想主义者”,嵇康永远不死。

0 阅读:2

太阳之上有月亮

简介:看书、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