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样的关系:晚清名臣左宗棠与曾国藩的“相爱相杀”

太阳之上有月亮 2024-05-15 13:52:52

1860年,才高气傲的左宗棠惹上一桩大麻烦,差点把命丢掉。危难之际,出手相救的竟是他的“死对头”——曾国藩。

左宗棠和曾国藩是老乡,也是旧识。按理说本应该很亲近,但事实恰恰相反,两人的关系向来紧张,甚至一度断绝往来。这事儿,还得从左宗棠年轻时说起。

左宗棠的青年时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怀才不遇,屡试不第。他20岁乡试及第,但此后三次进京考进士,都以失败告终。可能是打击太大,26岁的左宗棠决定:老子再也不考了!

自从放弃科举,左宗棠反倒想开了,他不再攻读儒家经典,而是开始研究历史、地理、军事等方面的著作,开始钻研“经世致用”之学。

没过几年,左宗棠的才学便名声在外,得到了许多朝廷大咖的赏识。最有名的当属林则徐,他在逝世前仍大力推荐左宗棠,评价对方是“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不过,左宗棠真正的“逆袭”,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

1852年,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在好友郭嵩焘的推荐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终于出山。这一年,左宗棠已经40岁。

说来有趣,张亮基贵为巡抚,竟放心把所有挽救长沙的事务都交给左宗棠。左宗棠也没让他失望,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令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最终只能撤兵而去。

左宗棠一战成名,从此仕途也开始顺畅起来。

他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进入湖南巡抚幕府,几乎管理内部所有大小事宜,骆秉章更是对他言听计从。

从那时起,世人便留下这样一句评价:“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俗话说“树大招风”,对官场上的人来说更是如此。1860年,左宗棠惹了一桩麻烦,引发一些人的猜忌、诽谤、构陷,差点儿把命丢掉。

无奈之下,他只能离开骆秉章的幕府,一时间四面楚歌。危难之际,大胆收留他这个“烫手山芋”的,是已经权倾一时的曾国藩。

左宗棠和曾国藩是旧识,但左宗棠内心一直不太看得上曾国藩,认为对方文采和军事能力都不行,两人后来还闹过不少矛盾。

但在当时,曾国藩对这些并未在意,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一再力保举荐左宗棠。

曾国藩为左宗棠做到了什么地步?他放手让左宗棠组建自己的“楚君”,并保荐他成为浙江巡抚,把赣浙边境的湘军全部交给他来指挥。

短短几年,左宗棠大展身手,率军横扫江浙,灭太平军李世贤部,成为真正的官场大咖。

既然曾国藩如此赏识左宗棠,还对他有提携之恩,两人后来又为何会闹掰呢?这事儿依然要从“太平天国运动”说起。

当年曾国藩攻克金陵,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洪秀全的幼子趁乱逃走了。曾国藩认为,一个小孩子,在乱军中存活的可能性很小,就向朝廷报告说,洪秀全的儿子已经自尽了。

然而,这个孩子却在太平天国残部的保护下,逃出了湘军的包围。他们路过浙江的时候,被当地官兵发现了,左宗棠将此事报告了朝廷。

当时左宗棠管辖浙江,本来也受曾国藩这个两江总督的制约,但是他没有告诉曾国藩此事,直接越级上报,让曾国藩显得很被动。

至此,左宗棠和曾国藩彻底闹翻,再无书信往来。

有人说这件事是曾国藩不对在前,不该贪功瞒报;也有人说这事左宗棠办得不地道,陷自己的恩人于不义。

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两人在为人处世准则上的根本不同。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凡事求一个“和”字,而左宗棠性格耿直、刚烈,所以才会导致他们在此事上的分歧。

至于很多人说左宗棠和曾国藩后来断交,是因为这件事结下了“私仇”,我认为并非如此。

曾国藩后来全力帮助左宗棠西征的粮饷,还派手下刘松山一起去,帮助左宗棠。左宗棠把这些也都看在眼里,心里放下了芥蒂。

曾国藩去世时,左宗棠派人送去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由此可见,曾国藩和左宗棠是真正的君子之交,他们的矛盾来自于为官理念的不同,而非单纯个人情感上的喜好。

0 阅读:28

太阳之上有月亮

简介:看书、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