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钱学森被推上“神坛”,她却在背后默默微笑

南音聊故事 2024-02-05 15:27:54

1964年,新疆罗布泊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全世界都为之一振。而这背后的功勋人,有一位奇女子,她“抛夫弃子”,只为建设祖国;祖国强大了,她又选择隐姓埋名30年,如今已被世人遗忘。

许多人记住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却唯独忘记了她,而她也是中国研发原子弹的核心人物之一,王承书,我国杰出的女科学家,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奠基人,为中国核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雷锋」。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一门书香世家,父亲是进士出身,曾在日本留学,归来后在高校任职教授,以及警察署任警司司长;而她的母亲,出身于扬州名门,被誉为「晚清第一名园」的寄啸山庄,就是王承书的曾外祖父家。

所以,王承书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民国名媛了,但她与聚光灯下的那些名媛不太一样,从小兴趣就很特别。

王承书家里的女佣说:“二小姐算账,又快又准!”

很显然,王承书的兴趣是数学,有关女孩子的一切,她都没有兴趣去钻研,只一心扑在理科类领域,无法自拔。

我们都知道,那时候清朝虽然已经灭亡,但封建思想的残余,仍然散落在社会当中的每一个角落,“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人们从来没有忘却。

而王承书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即使家中再有权势,或者是金钱,也没办法阻止人开口说话。

因为她喜好理工科,成日里跟一群男子“混迹”在一起,许多人总是向她投去异样的眼光,说她该学的不学,女人嘛,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学点什么女工就可以了,还非得跟着一帮男人们抢饭碗,自不量力。

面对这些来自别人不理解的目光,以及病弱的身体,王承书也不曾放弃过自己的热爱,上学期间,她的数学成绩,从来都是班上第一。

她还曾经休学整整两年的时间,初三那年她没去过一天学校,都是在家里自己钻研数学、物理,有不会的,就请教家教老师。

王承书虽是女孩,却有着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骨气。到升学考试时,王承书坚决要跟同学们一起参考,成绩出来后,她仍然不落人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1930年,王承书被燕京大学的物理系录取了,当时的新生只有13名,而她是其中唯一一位女生;并且在四年后毕业时期,4个人顺利毕业的人数中,王承书位列榜首,并在1934年和1936年,分别获得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这个成绩,当时的物理系,只王承书一人。

她以自己的实力,向曾经那些对自己嗤之以鼻,甚至带着鄙夷的眼光斥责她的那些人,上了漂亮的一课。

谁说理工科只能是男的?女人也可以进理工,并且做的比男人更出色,这并不是想挑起男女之间的对立,而是王承书的成绩,让更多地女性,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发挥和超越自己,为了有一天能看到更好的自己而已。

在燕京大学,王承书不止收获了知识和见识,还收获了爱情。

1939年,王承书与导师张文裕成婚,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互相吸引。

婚后的王承书,并没有成为世人眼中相夫教子的典范,因为除了家,还有残破的国家,还需要他们做点什么。

那个时候,日军大张旗鼓地占领了上海,进行着烧杀抢掠的勾当;南京大屠杀,一幕幕不堪入目的血腥场面;卢沟桥事变的耻辱;这些在王承书的心头上,就像是一块又一块的大石板,压得她喘不过气。

王承书心里,就一个念头:“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王承书跟着丈夫张文裕,一起去了昆明西南联大教书,她一边在物理系任教,一边主攻自己所学,她想要出国留学,去见识技术的最前沿。

丈夫张文裕也很支持她的想法,并鼓励她去试试。当她得知密歇根大学有一笔奖学金,专门提供给亚洲的有志女青年,但规定不能是已婚妇女。

似乎无论是在什么年代,大家都对已婚女性这个身份,都带有很重的歧视眼光。

可王承书偏偏不信这个邪。她曾多次写信给奖学金委员会,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最后申请成功,密歇根大学决定破格录取王承书这个已婚女性。

1941年8月,王承书独自前往美国,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十分认可她,并将她收为弟子,师徒二人一同完成了“稀薄气体动力学”论文,开创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王承书的名字,在物理学界传开了,在美国物理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所有人都以为王承书会在美国这片土地上,获得极高的声誉以及学术成就。

可就当1949年祖国成立的喜讯传到美国时,王承书当即决定回国效力,但她身在美国,那群恶狼,又怎么会轻易放她回国?

和钱学森的经历一样,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也被禁足在美国,等待着回国的机会,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7年。

终于在1954年,王承书在一个邮局门口,发现了一则通知,是有关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中提出的问题,如今有了答案:凡是愿意回国的中国科学家都可以回去。

王承书在大街上狂奔,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迫不及待地回去告诉丈夫,他们终于可以回国了。

几天时间,他们将重要的资料以及宝贵的书刊,都打包寄往北京,足足有300多个包裹;同时他们还不停地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书,但反反复复被驳回了几次,又拖了2年。

终于在1956年,王承书和张文裕,带上自己年仅6岁的儿子,一同踏上了归国的列车。

回国后,王承书立即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当中,她每天不是在物理室里搞研究,就是在北大的讲台上传授物理知识。

46岁的她,收到一封来自钱三强的邀请信,让她一同研究「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其实这个领域,不仅对她来说是一片空白,在国内也是,为了国家更强大,王承书接受了钱三强的邀请,坚定地说出了三个字:「我愿意」。

也许只有科研工作人员才能真正清楚,这三个字的分量。王承书从此放下此前的一切荣誉,从现在无忧的日子里脱离出来,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去远离丈夫、看不见儿子的荒漠工作。

她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家人才能生活的更加幸福,而她一家幸福,不算幸福。

钱三强带着王承书来到了浓缩铀厂,她是504厂唯一的女子,她出身名门,却没有一丝矫情,她和一众男同志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就连我们熟知的邓稼先、钱学森以及杨振宁,都曾经在遇到难题时,找到王承书请教,她的实力,毫不夸张地说,能顶10个师了吧。

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国人民都在大街上欢呼雀跃,中国的声音,也传到了世界,这是跨越国际的第一步。

研究核弹人员中,钱学森和邓稼先等人的名字被看见,他们的功绩也被人民记住了,而作为女性的王承书,却被遗忘,难道仅仅因为她是女性吗?

整整30年,王承书从未向丈夫张文裕透露过自己的工作内容,因为在科学界,这是机密,只能埋在心底,但丈夫始终如一的支持和鼓励,给了王承书力量,让她能够专心致志地投身于她的热爱。

这些年,王承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培养了许多高知识人才,哪怕到80岁,她仍然孜孜不倦,在她心里,这些学生,就是她的孩子。

直到1992年,王承书的丈夫张文裕,临终前才得知,妻子王承书做的事情,竟然如此之伟大。

王承书所做的一切,直到1994年6月18日,才被公开,而这一天,病魔将她带走,她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对此,王承书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她倾尽的心血里,有她的热爱,当看到祖国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她心里也乐开了花。

在临终前,她望着窗外,外面艳阳高照,光打在她的脸色,她平静地说:“希望把我们所有的积蓄,捐给希望工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

王承书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和祖国,自己的生活却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家里的陈设,除了三个书柜,一套旧沙发,再就是一张睡了一辈子的硬板床。

她和丈夫两个人一样,自己的生活可以简单马虎,却不能在工作上,有丝毫闪失,要细致到不能再细致。

这样的科学家,我们要记住;这样的女人,我们要歌颂;这样的精神,我们必须弘扬。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2 阅读: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