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嫡母王夫人对待庶女探春,是真心疼爱吗?

谁家庭院木樨香 2024-02-22 07:42:32

大家好,我是谁家庭院木樨香,爱红楼,爱诗词,专注文学领域创作。希望我的文字可以让您温暖舒心,有所帮助。文中所言,皆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若有不同意见,还请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

对于王夫人,我一直觉得很难评价。她虽然情商不高,喜形于色,但是在大是大非上,还是很有底线,有人情味儿的。仅从她对待探春的态度,就不能说她是大恶之人。她对于晴雯、金钏儿的所作所为,对于黛玉和宝钗的态度,今天暂且不讨论。

探春的生母赵姨娘,是贾府的“家生子”,和鸳鸯一样,地位还不如袭人。贾府的奴婢所生的子女,仍然在主人家里服役。赵姨娘以这样的身份,成了贾政的妾室,她的主人是王夫人。书中,王夫人从未苛待赵姨娘,反倒是赵姨娘处处惹是生非,教唆贾环做坏事。

知否里面,林小娘子在盛家呼风唤雨,连当家主母都不放在眼里。我们不要被电视剧蒙蔽,在古代,妾室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古时,男子纳妾,不需举行任何仪式,因为妾,在当时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

容貌出众的小妾,被当作礼品赠人,在古代文人中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妾死后,不能入葬祖坟,即使正妻去世,妾的地位发生改变。这一点,从尤二姐去世后,贾母不同意贾琏将她送到家庙,而是在尤三姐之上,点了一个穴,破土埋葬了。

我们了解了这些背景,就能读懂探春的苦衷。并非她不爱自己的生母,实在是没有办法。明兰的生母,为了她的将来,不让明兰叫自己小娘。反观赵姨娘的所作所为,王夫人对她,真是仁至义尽了。

古代,妾室所生子女,成了主人,她不仅要叫自己的孩子少爷、小姐,还要负责家务,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早晚伺候当家主母。实际上,妾的真实地位,无非主家的女奴。

探春的生母赵姨娘,身份如此卑微,那么,庶出的探春,会有怎样的待遇呢?第二回,作者借冷子兴之口,说出了答案。探春从小养在贾母身边,跟元春、迎春、惜春在一起读书。探春的长相,在第三回,通过黛玉的眼睛,让我们有了印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

如此美丽脱俗、聪敏大气的三姑娘,在贾母的教导下,未曾沾染半点赵姨娘的鄙俗不堪,这一点,探春可比墨兰幸福多了。林小娘子的溺爱,实则害惨了墨兰。难怪盛老太太会生气,说好好一个孩子,让林小娘子教坏了。

比起赵姨娘和贾环,对待探春,王夫人哪有不喜欢的道理?而探春对王夫人这个嫡母,也是处处维护,对待宝玉,更是比贾环更为亲近。凤姐的眼光,可谓毒辣,她对于宝黛的评价,都是一针见血。她评价探春,是“老鸹窝里飞出的凤凰”。而探春,却也没有辜负大家对她的厚爱,后来成为王妃。

都说探春是带刺的玫瑰,我们联想一下明兰的处境,她有祖母庇佑,仍然活得谨小慎微。反观探春,敢说敢做,如果没有王夫人的疼爱,她哪里有这样的底气?被宠爱的孩子,从小不缺爱的孩子,才有自我,才能活出自己的尊严。

动辄与小丫鬟吵架、撒泼的赵姨娘,能教探春什么呢?为了一包蔷薇硝,赵姨娘逮着芳官,一顿臭骂,后来被几个小戏子缠住,撕打在一起。气得探春跟尤氏和李纨抱怨,这么大年纪,做出来的事总不能让人服气。为了这点事,也值得值得吵一吵。也不留体统,耳朵又软,心里又没有计算。不知道是哪个奴才调停的?作弄出个呆人替他们出气。

探春越想越气,于是让人去查,看看到底是谁挑唆的赵姨娘?如此比较,深明大义的王夫人,怎会不被探春尊敬?因为金玉良缘,王夫人被黑得很惨。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她的想法,自有道理。她只是不想让黛玉做自己的儿媳,但是从未在生活上苛待过这个外甥女。

而且,王夫人对待探春和迎春、惜春姐妹,也是怜爱有加。第七十四回,因为贾府经济困难,周转不开,凤姐向王夫人提议,裁减心丫头,节省用度。王夫人不忍心,宁可自己省些,也不想委屈了她们几个姐妹,以后要省俭先从她开始。

王夫人还向凤姐提到了黛玉的母亲贾敏,说她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每人只有两三个丫头像个人样,余者纵有四五个小丫头子,竟是庙里的小鬼。如今要裁了去,于心不忍。

虽然赵姨娘和贾环母子屡次伤害宝玉,但是王夫人对待探春的态度,从未因此受到影响。第二十五回,贾环故意用灯油烫伤宝玉,气得王夫人说,“养出这样黑心种子来,也不教训教训!几番儿几次我都不理论,你们越发得了意了,越发上来了!”这里的“黑心种子”,自然是贾环,跟探春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赵姨娘好歹也是探春的生母,王夫人并未因此记恨探春,实属难得。如果不是赵姨娘,王夫人和探春相处起来,应该会更自然,如今,会有很多尴尬、无奈。正如凤姐所说,:“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比不得环儿,实在令人难疼,要依我的性早撵出去了。

凤姐是王夫人的亲侄女,作者安排凤姐说了这番话,也从侧面印证了,王夫人喜欢探春,欣赏探春,只是藏在心里,不表现出来罢了。性格寡淡的王夫人,不可能像薛姨妈那样,拉着探春,亲切地说,我的儿,然后一番夸奖。

王夫人对于探春的欣赏,体现在行动上,凤姐病后,放权给探春管家,可见对探春的信任。第五十五回,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去世,按之前赏银的先例,应该赏银二十两,探春征求李纨的意见,李纨说,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

探春因此询问吴新登家的,先例各是多少?吴新登家的支吾半天,说不清楚,还说让探春自己拿主意,反正又没人敢争。这话说的,她敢在凤姐面前这么说吗?还不是看着探春年轻,好拿捏。

探春要看账本,这吴新登家的说,回去查一下。气得探春说,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凤姐姐还不算厉害,也就是算宽厚了!还不快找来瞧瞧。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向我们没主意了。

之后,探春看过账本后,按例赏了二十两银子。探春并非不心疼自己的亲娘,只是如今这么多双眼睛瞅着她,她若打破规矩,让赵姨娘得了便宜,王夫人会怎么想?即便王夫人不在意,其他人会怎么看待她?她以后做事,怎么让人信服?

探春管家,亲娘赵姨娘非但不体谅她,还给她出难题,就因为探春不肯为亲舅舅去世破例多给赏银,赵姨娘上门质问,气得探春“当面锣对面鼓”地跟亲妈说了一番话,倾尽委屈的话,其中一句,让人动容:“太太满心疼我,因为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

聪明的探春,自然懂得王夫人的为难。赵姨娘加害宝玉和凤姐,险些害了宝玉性命,即便这样,王夫人也从未迁怒探春。懂事的探春,心里岂能不感恩?

至于赵姨娘的所作所为,不要说王夫人寒心,探春也是屡次寒心。探春,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亲娘,就因为舅舅去世,赏银不如袭人多,便被人挑拨,来跟自己闹。探春让自己的母亲坐下,拿出账本一页页翻给她看。说,这都是老规矩,难道非让我改了不成?至于袭人,探春说,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是同袭人的赏银一样。

探春说得很明白了,让自己的亲娘摆正位置,不要和袭人比。面对亲妈地无理取闹,探春的眼泪,止不住滚落下来,内心的悲伤,再也无法压抑。她很清楚,如今自己得到王夫人重用、赏识,必定要尽心尽力做好,给自己争口气。

却不想自己的母亲带头来跟自己作对。因此,她才说,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又感慨自己不是男孩,不能到外面去。我们看探春说的话:“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若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连姨娘也真没脸”!

第五十六回里,探春兴利除宿弊 ,对于陈旧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番改革创新,她那大展宏图的愿望,也算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第七十四回,邢夫人的陪房,得力干将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的安排下,跟着凤姐抄捡大观园,在探春的住处,本来都已经搜查完毕,要撤退了,这王善保家的仗着自己是邢夫人的亲信,连王夫人也高看她一眼,想着在人前出风头,趁势作脸献好,于是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

凤姐聪明,见她这样,赶紧催她,说:“妈妈走吧,别疯疯颠颠的。”一句话未说完,王善保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

气得探春说,"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该怎么,我就领。”

探春盛怒之下,仍不忘规矩,极为尊重老太太贾母,太太王夫人,此时的她,已经做好了被责罚的准备。但是,王夫人并未因此而责备探春。可见,王夫人对探春,如同母亲看待女儿,疼爱有加,宽容有家。自家的孩子,总是好的。

聪慧的探春,也从未辜负嫡母王夫人的厚爱。她不仅有管家理事之才,更是一个有担当、有智慧和勇气的姑娘,在王夫人受到委屈时,挺身而出,维护王夫人。

贾赦看上了鸳鸯,要纳鸳鸯为妾,鸳鸯抵死不同意,最后当着众人的面,发毒誓。当时,邢夫人不在场,贾母一肚子火,发在王夫人身上,甚至波及薛姨妈。李纨一听见鸳鸯的话,早带了姊妹们出去了。

这时,探春审时度势,“想王夫人虽有委屈,如何敢辩;薛姨妈也是亲姊妹,自然也不好辩的;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凤姐、宝玉一概不敢辩;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也只有她能出面了。探春挺身而出,说了一句:这事与太太有什么相干,大伯子要说屋里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为王夫人成功解围。

探春的几句话,恰到好处。贾母当然知道自己在盛怒之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于是,借助探春的话,反省自己是“老糊涂了”,对薛姨妈说,王夫人与邢夫人不一样,“极孝顺我”。有这样贴心的女儿,王夫人怎会不心疼?

凤姐非常欣赏探春,她对平儿说:她(探春)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了一层”。如此优秀的探春,也被南安太妃看中了,要让她去和亲。在古代,远嫁意味着永别,有如生离死别,可谓彻骨之痛。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时,探春做的灯谜的谜底是风筝,写道:“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挥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姐妹们抽签,探春抽到的是一枝杏花。题曰“瑶池仙品”,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都笑道:家里已经有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个王妃不成?

贾府最优秀的探春,即将远嫁。87版《红楼梦》里,王夫人见到失魂落魄的探春,用手拭泪。她心里明白得很,这孩子,再也见不到了。如今的贾府,风雨飘摇。迎春刚刚嫁入孙家,受尽折磨,一家人无能为力,心如刀绞。如今,三姑娘这一去,没有归期。这让亲人们如何承受?

《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第五首《分骨肉》,是这样写的:一帆云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87版《红楼梦》里,探春临行前,来给赵姨娘辞行,那声迟来的“娘”,看得我泪如雨下。探春深知,为了整个贾家,她只能充当和亲的工具。在那个时代,王夫人,贾母,贾政,都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因听不懂红楼曲子,自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脂砚斋评价,世人亦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宝玉的态度,也是作者对于读者的寄语:权当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不必当真。

王夫人和探春母女一场,王夫人这个嫡母,对待庶出的探春,真心疼爱,真心喜欢。

1 阅读:220

谁家庭院木樨香

简介:亲情、友情、爱情,真情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