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君甫:我党历史上罕见的“双面特工”,陈赓称“不会忘记你”

彼岸紫竹 2024-05-22 13:25:23

他是蒋介石亲自委任的中统特派员;

他跟陈立夫称兄道弟,成了上海滩的风云人物;

陈赓在狱中对他说:“今后共产党一定会得天下,我们不会忘记你”;

解放后,他生活落魄,只能靠摆一个烟摊勉强糊口;

50年代初运动中,他因为曾经任过伪职,差点被重判;

他曾经除掉一个危害周恩来安全的叛徒,是周恩来去世前向罗青长交代的“对革命有功的人”;

他就是我党历史上比较少见的“双面特工”——鲍君甫,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

鲍君甫

蒋介石亲自委任的特派员

鲍君甫,又名杨登瀛、刘君珊,1901年出生,广东省中山县人。1919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明诏学院肄业,回国后曾参加学生军。不久,又到日本大阪日支经济通译社就任译员,后在上海日本人办的基督教青年会做事。

此间,他常到上海伊文思洋行买书,相识了在书店供职的杨剑虹。

"五卅"运动时期,鲍君甫参加了国民党左派的活动。杨剑虹此时到广州投靠了国民党右派,成了陈立夫的亲信。

1928年2月,蒋介石操纵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夺取了党政军独裁大权后,着手建立了特务机构,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内设立党务调查科,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中统,由蒋介石的机要科长陈立夫负责,进行特务活动。

1928年4月,蒋介石指示在上海组建特务机关,经杨剑虹的介绍,中统邀请鲍君甫参加,鲍君甫经由杨剑虹介绍结识陈立夫,并且与其称兄道弟,成为陈立夫心腹。

陈立夫

1928年8月,杨剑虹因涉及贪污自杀。蒋介石正式委任鲍君甫为中统驻上海的特派员,成为中统上海的负责人,鲍君甫从此改名为“杨登瀛”,继续以本名“鲍君甫”为共产党提供绝密情报。

鲍君甫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蒋介石亲自委任的特派员。

有了名头的鲍君甫在上海滩更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逐渐成为上海滩上摆得平、玩得转的名人。

成为我党情报人员

1925年,鲍君甫与陈养山相识,陈养山常将《中国青年》、《语丝》、《响导》等杂志给鲍看,使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陈养山经过长期观察、培养,介绍鲍向共产党靠拢,鲍君甫本人也表示愿意。

鲍君甫与陈养山无话不谈,鲍君甫表示愿意为共产党工作。陈养山感到鲍君甫态度诚恳,提供的情况十分重要,就立即向中央写了报告,提议与其建立工作关系。

周恩里接到此信后非常重视,随即派中央特科陈赓与鲍君甫见面, 陈赓随后给鲍君甫布置了任务,由中央特科连德生直接与鲍联系,从此鲍君甫成为我党在敌人侦探机关中的第一个反间谍关系成员。

陈赓派给鲍君甫任务后,每月由陈赓亲自送他400元,一直到鲍君甫被捕为止。后因工作需要,经中央批准,专门为鲍君甫买了一辆汽车,派连德生当其保镖。

陈赓还派中央特科情报科副科长、陈赓的助手刘鼎与鲍君甫直接联系,及时获取情况。

从1928年5月起至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上海国民党特务机关得到的一些叛徒告密材料未送南京,便被截下来交给中共特科。

经过鲍君甫的努力,中共许多人员陆续被安插在中统机关,如著名的"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打入中统内部,并成为中统特务头子徐恩曾的机要秘书,鲍君甫起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由此掌握了国民党中统特务机关的所有重要机密。

巧计除叛徒

1928年8月,由于一个叫戴冰石的叛徒告密,中共一处秘密机关有七人被捕。戴冰石在鲍君甫面前邀功并求情鲍君甫立即将情况报告陈赓。中央特科经进一步证实后,几天之后在湖北路安东旅馆附近将戴冰石击毙。

国民党特务机关和巡捕房当然明白这是中央特科的红队干的,他们也估摸着有人告密,却没有怀疑到鲍君甫头上。

1930年,中共叛徒黄弟洪从苏联回国,本来安排他去江西苏区,他竟致函蒋介石,意图“归顺”,并企图出卖他与周恩来的见面地址,将周恩来作为自己投降蒋介石的“投名状”,幸亏鲍君甫及时通知中央,黄弟洪被清除,周恩来这才躲过这一劫。

有时鲍君甫也会借用国民党之手除掉叛徒,这样更不易暴露身份。一天,淞沪警备司令部的白云观侦缉队拘留所从一家旅馆抓了一个犯人,突然他在牢房内大声嚷嚷,声称要见大头子,有重要事情要讲。

当时淞沪警备司令部只是把他当嫌疑犯抓获归案,并未搞清他的真实身份,但他却主动亮底,说自己是共产党山东省委书记,是来上海开会的。但除了自己的经历和身份之外,此人再也说不出个什么情报来。

鲍君甫狠狠地对他严刑逼供,这既能讨得上司的信任,又能给叛徒应得的惩罚。后来鲍君甫带来了一位"专家"——特科成员刘鼎给叛徒拍了照,中央特委证实此人确系山东省委书记,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学习班学习过。

鲍君甫又再次对他严刑逼供了一顿,并告知淞沪警备司令部,说此人是共产党高级干部,但毫无利用价值,留着没用,干脆将他枪毙了事。

就这样,叛徒糊里糊涂地上了西天。

营救我党高级干部

1929年11月,中共中央委员、江苏省委常委任弼时被捕,鲍君甫向巡捕房谎称任是自己的手下,后来说项成功,仅一个月时间,任弼时就走出监狱。

1931年年初,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关向应在上海被租界巡捕房逮捕。为了营救关向应,在敌人尚未判明他的身份和我党遭受重大失密的紧急关头,党中央指示,采取各种方法,把重要文件接出来,并设法营救关向应。

关向应

初审时敌人不了解关的真实身份,关向应改名为李世珍,谎称自己刚从外地到上海谋生。巡捕房将信将疑,又急需将被抄去的重要文件破译出来,进一步证实关向应的身份,但苦于无法鉴定。

鲍君甫到租界巡捕房要求引渡犯人和接管文件。经过谈判同意鲍先到巡捕房鉴别文件,于是中央特科派刘鼎扮成鲍君甫特地为巡捕房请来的"专家",到巡捕房鉴别文件。

刘鼎进人存放文件的房间,迅速检查被他们抄去的全部文件,根据周恩来指示,把其中最机密的手抄文件藏在身上,交给了党中央,然后手里故意拿着几份油印文件出来,让鲍君甫转告巡捕房,被捕者是一位学者,抄出来的文件都是学术研究资料。

巡捕房以为不是要犯,即将关向应转交龙华警备司令部关押。最后因关向应始终未暴露身份,敌人未抓到确凿证据,在我党的极力营救下,关押了8个月后的关向应被释放。

惨遭国民党逮捕

193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被捕,旋即叛变。这个大叛徒由于工作关系,熟知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绝大部分机密,当然也知道鲍君甫向中共"告密"的情况。

顾顺章叛变的电报从武汉发出后,首先由中共潜伏在调查科主任徐恩曾身边的共产党员钱壮飞截获,钱壮飞立即转报中央,千钧一发之际,在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党中央及所属各机关平安脱险,只有极少数机关遭到破坏。

鲍君甫虽不是共产党人,但陈赓还是找到鲍君甫说:"此地不能久留,我们在上海的机关大都已经转移了,你快想办法到外地躲一段日子。

鲍君甫却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呆在家里!"鲍君甫不相信顾顺章能扳得倒他。

陈赓说:"实在不想离开上海,那就要有一个思想准备,万一顾顺章咬住你,你就反咬他,别的一句话也不要多说。"

就在这天早晨,徐恩曾带领大批特务从南京赶到上海,大肆搜捕共产党人。

当天下午,鲍君甫作为一名"告密者"同样遭到逮捕。

1933年,陈赓也被捕入狱,同样关入了南京监狱,在这里,他见到了已经被关押了两年的鲍君甫。出狱前,陈赓对他说:“今后共产党一定会得天下,我们不会忘记你。”

后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6年后的1937年鲍君甫才被释放,但已经被中统弃用,同时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幸运躲过“南京大屠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很快上海爆发战事,鲍君甫家中七八口人的生活就成了问题,只得依靠一点积蓄过着贫苦的生活。

在这困难时刻,共产党并没有忘记鲍君甫。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副主任李克农特地在征得叶剑英主任同意后,派人给鲍家送去了一笔救济金,令鲍君甫夫妇和家人很受感动。当时这笔钱只要节衣缩食,完全可以维持半年左右的生活了。

1937年底,侵华日军分三路攻进南京,不分日夜地烧杀掳掠,犯下了滔天罪行。鲍君甫和家人都躲在家里,不敢外出。幸好他家旁边的几栋洋楼住着几户欧美人士。

其中的一个英国人是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高级职员。他带头在家门口竖起了英国的米字旗,令凶残的日寇不得不有所顾忌,鲍君甫和家人也得以免遭日寇的侵害。

为了生活,鲍君甫接受国民党的安排,担任过南京感化院的股长、院长,这为他后来惹来了大麻烦。

经历坎坷

解放后,鲍君甫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只能在南京街头摆烟摊维生,日子过得十分清苦。50年代初的运动中,因为曾经担任过南京感化院的院长,差点被重判。

审判过程中,他说出曾经帮助共产党的经历,希望陈赓为他作证,那时陈赓正在朝鲜指挥作战,几经辗转收到了这个消息,并且回信证实鲍君甫确实为我党做出过贡献。

1952年1月25日,南京市法院研究后决定判处鲍君甫管制一年,当场予以释放(1953年被撤销管制)。鲍君甫获释后,无生活来源,继续靠摆小摊维持生活,处境窘迫。

1954年鲍君甫给陈赓写信,恳求生活补助,10月18日,陈赓给鲍复信如下:君甫先生:顷接来信得悉先生仍住南京,解放后曾托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局照顾你,我想一定会对您予以照顾,有机会再见。"

1955年3月,国务院又专门派员来调查了解鲍先生的生活状况,从1955年5月起,经陈赓提议并征得李克农、罗瑞卿的同意,每月由南京市公安局发给鲍君甫生活费100元,不久后南京市公安局又增加了生活费50元。

据鲍君甫的外孙女董娟近年回忆:这150元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可是不小的一笔钱,因为当时一个工人的月薪也不过就是3,40元。她的外祖父家直到1966年5月还能领到这笔补贴。

1956年3月15日,经总参办公厅的同意,由南京军区专程派人送鲍君甫去北京,受到了陈赓大将、陈养山部长、公安部办公厅主任稽直及安娥、李克农等人的亲切会见。

陈赓详细询问了鲍君甫的生活情况,并委托国防部安排,在北京协和医院为他安装了假牙,添置了呢料制服、皮鞋等物,鲍君甫一下判若两人。然后在陈赓大将的安排下,由夫人陪同逗留了3个星期,游览了北京名胜古迹,临别时与上述领导同志话别、合影留念。

1956年4月,陈赓、陈养山又专程到南京看望鲍君甫。陈赓临走前在南京大三元茶馆请客,并委托南京市公安局给鲍君甫购置了闹钟、家具等物。

以后,每当陈赓来到南京,都要看望鲍君甫,对其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直到1961年陈赓大将在上海逝世。

1969年鲍君甫在南京病故,享年68岁。

鲍君甫死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非常关心,并对其家属成员予以照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编纂的《陈赓传记》中给予了鲍君甫应有的评价。

陈赓大将

结语

共产党人说话算数,鲍君甫虽然不是共产党,但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这么巨大的贡献,共产党果然没有忘记他。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他——双面特工鲍君甫。

0 阅读:3

彼岸紫竹

简介:挖掘真相,用冷静的理性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