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不是徒有虚表

刘博士茶舍 2021-04-11 19:59:53

赵括,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人们常常将纸上谈兵和赵括联系在一起,究竟现实中赵括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赵括的出身很好,他的父亲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为赵国立下了很多军功,打了很多胜仗。由于父亲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赵括从小也立志成为一个出色的将军,于是他认真学习兵法知识,将所有兵书都看过,而且铭记于心。赵奢为了培养儿子的军事领导能力,对他的军事教育也很看重。他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就和儿子一起演练排兵布阵,刚开始他还能赢了儿子,可随着儿子看的兵书越来越多,赵奢就越难打败赵括,最后反而输给了赵括。

关于赵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那一场决定赵国以及战国七雄命运的“长平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和赵国这两个最为强大的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较量,最终虽然秦国赢得了胜利,可是秦国将军白起却说这场仗自己其实是险胜。既然对手都这样总结自己的战果,那是不是说明了赵国的将领赵括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只会纸上谈兵呢?

公元前二百六十年,赵孝成王七年,秦国名将白起将军兵分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赵括全军覆没,同时秦军也损失惨重,伤及国本。乐毅评价长平之战,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赵括虽死而赵军未败。此时秦赵两强对峙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秦军虽然暂时占领河东,但赵括的战法已消耗掉了秦国的大部分兵力,因此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只好灰溜溜地退兵而去。连白起都对秦昭王说,自己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赵军,这是赵括的功劳。而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

“纸上谈兵”源自明朝人根据长平之战写的诗句“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被用来比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但这只是明朝诗人的看法,战国时的国人,却把赵括看得非常高。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他的军事思想深受时人推崇,他本人也有一定威望。可见,或许赵括的军事才华,与当时最杰出的军事统帅白起比要次一点,但否认他的能力则是不客观的。而且,因为强秦最终统一了天下,后人自然就觉得赵国败了。长平之战中,赵括就这样成了罪魁祸首。

5 阅读:82
评论列表
  • 2021-04-11 22:09

    赵括并不是兵败,而是战死,只能说明他手下没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不然一直打下去还不见得会败

  • 2021-04-11 21:01

    放屁狗!

  • 2021-04-11 20:30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