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清世祖驾崩于厦门海战中的说法孤证难立,几乎属于以讹传讹

史海撷英 2024-02-16 09:39:13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入关后,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其六岁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薨逝于滦河,福临遂提前亲政。但是他的人生却是极其短暂,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顺治帝驾崩于养心殿,驾崩时年仅24岁。这个说法也是史学界公认的。但是在2004年,一本叫《延平王起义实录》的史书打破了沉寂,此书以日记形式叙述了郑成功在福建抗清的史实,上面说清世祖亲征福建,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的海战中被炮毙于厦门,顺治帝之崩又有了新的说法,此说可信度较低,下面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延平王起义实录》中所谓清世祖被炮毙的说法从史料角度孤证难立

按理说炮毙顺治帝对明郑一方来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喜事,无论如何要大书特书一下,但在当时的著作中,根本没有任何有关于清世祖被炮毙一说的蛛丝马迹,就比如说研究郑成功最主要的史料《从征实录》,是延平王郑成功麾下户官杨英所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的海战时,记载翔实,但根本没有炮毙清世祖的说法,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地区前,谈到厦门海战也只是说:“去年虽胜达虏一阵,伪朝未必遽肯悔战,则我之南北征驰,眷属未免劳顿”。亦无顺治帝被炮毙一说。

而在郑成功的战友张煌言多年与郑并肩作战,其在《上行在陈南北机宜疏》中,向永历帝奏报军事政治机宜,此疏在顺治帝驾崩后写就,也只是说“虏酋夭折”。在提及厦门海战的时候,说“水陆三路,同时覆没”,总而言之,也未提及清世祖炮毙一事。除此之外如夏琳的《闽海纪要》、阮旻锡的《海上见闻录》、黄宗羲的《赐姓始末》等史书均未提及此事,何以当时之人对此轰动性新闻一无所知,甚至未有猜想,诚可怪也。

这就好比在《李朝实录》中有明成祖朱棣杀2800名宫女的说法,但是其他中外史料均未提及,故不为史学家所采信。可见,不管是历史工作者还是普通的历史读者面对孤证都是一个谨慎存疑的态度。

为了证明《延平王起义实录》关于“炮毙清世祖”一事的正确性,很多人做种种猜想,然这些猜想皆缺陷很大,证据不足,根本不能说明此事的真实性,而记载本身也是疑点重重

清世祖如果被炮毙,必然在当时的主帅达素军中,但结合史料来看,可能性为零

达素南征,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是为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月,达素以内大臣挂安南大将军印,与固山额真索洪、护军统领赖塔等,率军往江南与正在进攻南京的郑成功作战。且清廷恐达素兵力不足,又调江西提督杨捷、宁夏总兵刘芳名分别充任江南左、右路总兵官增援南京,可见清廷对郑成功的这次南京攻势非常重视。据《圣武记》和《小腆纪年附考》记载,顺治帝确实产生了亲征的想法,那也是在郑成功兵围南京的时候,但由于江南的清军及时击败郑军,所谓的亲征也只是停留在讨论层面,并未成行,“章皇帝方幸南苑,集六师议亲征,闻报大悦”。

爱新觉罗・福临

连此次严重危机清世祖都没有亲征,更不要说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前,局势相对平稳的时候。而达素在厦门期间,关于清世祖的行程,《清世祖实录》是很明确的,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初九,顺治帝出行南苑西红门外校猎,途经卢沟桥、沙河、昌平、遵化等地,期间还祭祀明崇祯帝陵抒发了一下情感,“悽然泣下,酹酒于陵前”。直到十二月十二日才还宫。

至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正月到五月间,更有诸多公开活动可证其在京师,并未有南征厦门一事。如正月辛酉,“祈谷于上帝,上亲诣行礼”,甲子,“享太庙,上亲诣行礼”。直到四月,“合祀大享殿,上亲诣行礼”。

而厦门海战是在五月,在五月后,清世祖更是参加了多项公开活动,众目睽睽之下,捏造可能性很小。如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丙申,率文武群臣步行至南郊斋宿。戊戌,又亲自至圜丘祭天。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董鄂妃薨逝,顺治皇帝追封其为皇后。《汤若望传》写道,顺治帝异常悲痛,“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如此过情哀伤,完全是顺治帝个人偏私溺爱所导致的,联系到清世祖驾崩后体现孝庄皇太后意志和满洲本位的遗诏里“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诸事踰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的话来看,绝对是清世祖追念董鄂妃过于疯狂有关。若是清世祖在厦门炮毙,何必多此一举在遗诏中加入这个自责的桥段?

清世祖若是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被炮毙,则会导致皇位虚悬,风险极高

若是清世祖在五月间被炮毙,康熙皇帝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继位,那么皇位就会整整虚悬七个月。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就会引起非常危险的权力真空,很容易引起形势动荡。尤其是清朝入关初,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氛围相当浓厚,皇位长时间虚悬,更会容易引起争夺,顺治帝祖、父两代子孙繁衍,人数众多,比较有地位的如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等,一旦诸多王爷开展皇位争夺战,肯定会引起巨大的动荡,一般来说会造成国家内耗的局面,结局不可想象的,尤其是有多尔衮和豪格内斗差点导致八旗分裂的教训在前,还能让其再次出现么?

郑国桂

清世祖被郑成功炮毙,导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被清廷斩杀?

又有一些人认为清廷为了报复炮毙清世祖才决定斩杀郑芝龙。此说实在过于牵强,按理说,清世祖既然被炮毙,如果清廷是出于报复心理,则定当迅速杀死郑芝龙而后快,方可解心头之恨,但事实就是按《清圣祖实录》,郑芝龙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十月才被斩首,如果是出于报复心理,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能让郑芝龙多活一年半。

事实上,清廷之所以杀郑芝龙是因为,以郑芝龙招抚郑成功的意图完全失效,眼看着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收复台湾地区,并建立稳定统治,要与清廷长期对抗,恼羞成怒之下杀害了郑芝龙一家。

达素在厦门海战中因为顺治皇帝炮毙而自杀?

有部分人认为达素由于指挥不利导致了顺治帝被炮毙,最后自杀以谢罪去附会《延平王起义实录》的说法。“达素自杀”一说乃是野史所传,就比如《海上见闻录》就提到,“十月,清吊达素回京问罪。达素在省吞金而死”,很显然认为达素在福建省畏罪自杀。但事实上清代官书记载并非如此,清代国史院传记显示,达素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因为卷入鳌拜案被贬黜,不久后死去。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达素在厦门海战后,为了戴罪立功,一段时间内还呆在福建省进行招抚工作,招抚了原郑芝龙属下将领万仪、万禄等官员108名,兵4400名,家口10000余。具体被贬黜时间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的五月。既然达素未死,达素因为顺治皇帝被炮毙而自杀自然不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人联想就是因为顺治皇帝被炮毙才导致清军内部大乱,以至于清廷在厦门海战中失败。这个猜测实在是过于牵强,事实上这完全是清廷不谙水战所导致的,清廷的官、私史书都承认这一点。如《满汉名臣传》记载:“赖塔同都统索浑剿贼厦门,官军不习水战,失利”。《小腆纪年附考》又云:“北人不谙水性,眩晕颠仆,呕逆,不成军,遂大败,僵尸满海”。这才是真正符合实际的说法。

顺治帝驾崩之因

以上一些为了附会《延平王起义实录》说法提出的猜想,缺乏实证,过于牵强。史学界普遍认同的说法是顺治帝驾崩于烈度很大的传染病天花,满族初入中原时,“多出疹而殆”,顺治年间,种痘之法尚未普及,唯一的方法就是隔离,当疫情爆发严重的时候,为了保持政府的正常运作,清廷出台了严格隔离办法,官吏所居住的地方,若八十步内有出痘之家,该官吏“俱不许入署”。但仍然是防不胜防,不少上称人物,包括宗室王公都是在天花流行季节死于天花。

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中书舍人张宸,著有《杂记》一本,上面详细叙述了顺治帝病崩、举哀、出殡的经过。上面叙述了在初七日,清廷传谕“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张宸才知道顺治帝得的是天花(痘即豆,故为古人所忌讳,煎炒需要用豆油,有豆大为不吉)。

据《王熙自撰年谱》记载,正月初六日夜间,顺治帝自知不起,遂让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撰写遗诏,初七一天,遗诏拟了三稿,道傍晚时分才定稿(但据史学家孟森推测,公布的遗诏极有可能不是原本,而是经过皇太后和满族王公贵族大力删改的)。《养吉斋丛录》对当时的情况也有所描述。

综上所述,《延平王起义实录》所记载的清世祖被炮毙一事孤证难立,而附会此事的种种猜测也是漏洞百出。清世祖的驾崩之因基本就是史学界公认的因天花病崩。

0 阅读:38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