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麾下的王祚擅长管理,其子王溥拜相,宋太宗因王溥去世而辍朝

史海撷英 2024-05-16 16:45:31

自黄巢起义之后,中国传承一千多年的门阀世家就彻底消失了,两宋之后基本上就是平民政治,唐朝覆灭之后到宋朝建立之前的时代,梁、唐、晋、汉、周交替上位,都是后朝篡位前朝,国祚没有一个过三十年的,五代十国实际上就是藩镇割据延续,生逢乱世,自然是武将的天下,士大夫就成为历史舞台的匆匆过客。

但此时就有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的,此人低调,善良,处事公允,最后却家资巨富,算是给子孙攒下一份遗泽,儿子高居宰相,这个小吏叫王祚,最初在刘知远麾下当一个看守库房的小吏。

刘知远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沙陀族。刘知远生性寡言,最初与石敬瑭皆为后唐明宗帐下偏将。后来石敬瑭举兵造反,刘知远立功至伟从而成为后晋开国功臣,并开始统领禁军。领忠武节度使。在天福六年(941年),刘知远为太原留守。后晋出帝即位后封其为北平王,拜北面行营都统。开运四年(947年)二月篡位称帝,六月刘知远入东京,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王祚跟随刘知远很早,虽然不会打仗,但颇有管理才能,于是在刘知远的不断提拔之下,王祚的官是越做越大,等到刘知远当皇帝后,王祚就已经是三司使,成为北汉最高的财政官员。刘知远重用王祚除了他的能力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因为王祚“寡言”。

五代时期,经济凋敝,国家赋税征和物资征收十分困难,尤其是牛皮,作为最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北汉每年都要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牛皮作为赋税。但由于路途遥远、天热多雨,牛皮还没有运到京城就腐败变质了,百姓缴纳的牛皮不合格,就要遭受鞭笞。即便如此,朝廷征收的牛皮还是大量的不合格。为此,刘知远十分头疼。于是就让王祚全权处理。“汉法禁牛革,辇送京师,遇暑雨多腐坏,祚请班铠甲之式于诸,令裁之以输,民甚便之。”在王祚看来,既然运输牛皮是为了制作铠甲,那么就不如把铠甲的制作程序、式样发到各地,专人负责培训,直接把牛皮制作成铠甲,再运回京城开封,也就不会腐败变质了。王祚此举是一举两得。事情虽然不大,却反映了王祚能力不俗,很有责任心。

因此,王祚被任命为商州刺史。商州,地处偏僻,交通十分闭塞,商户往来十分困难,王祚上任之后,就募集资金,修葺道路便利民众往来,自此来往的旅人安全多了。“移刺商州,以奉钱募人开大秦山岩梯路,行旅感其惠。”在担任颍州刺史的时候,疏通水利灌溉农田。“未几,改镇颍州均部内租税,补实流徙,以出旧籍。州境旧有通商渠,距淮三百,岁久湮塞,祚疏导之,遂通舟楫,郡无水患。”王祚真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尤其是在乱世,这真的是十分难得。

由于王祚各地当官,自己的儿子王溥陪伴左右,这让幼小的王溥增长了不少见识。受到其父的影响很深,王溥自幼好学,手不释卷,王祚并没有让儿子从军,而是让儿子认真读书,后汉乾祐二年(949年),27岁的王溥进士及第而且还是甲科状元,任秘书郎。

刘知远登基后,郭威担任枢密使,王溥作为军中从事在郭威身边做事,跟着他一起去讨伐河中李守贞、凤翔王景崇的叛乱。削平叛乱之后,郭威搜出了很多朝中大臣写给李守贞、王景崇等人的联络信。“时李宗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相交结语。周祖籍其名,将按之,溥谏曰:‘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周祖从之。”就此,郭威引王溥为心腹,随郭威驻守邺地。等到郭威篡位登基后,当即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周世宗柴荣登基后,依旧对王溥十分重用。柴荣准备亲自征讨泽、潞二地,以宰相冯道为首官员激烈反对,而唯独王溥竭力赞成。柴荣为此加封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禁止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溥曰:‘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世宗始悟,诏赠其官。”

由于王溥能力出色。柴荣让在他31岁那年成为了后周宰相。由于王溥拜相时过于年轻,他的父亲王祚当时的官职是宿州防御使。同事到王祚家吃饭。“溥在相位,祚以宿州防御使家居,每公卿至,必首谒。祚置酒上寿,溥朝服趋侍左右,坐客不安席,辄引避。祚曰:‘此豚犬尔,勿烦诸君起。’”

王溥

一次两次还行。但次数一多王溥就不乐意了。后来王溥数次劝老爹致仕,王祚不得已只好上表请辞,一开始王祚以为朝廷不会同意,没想到赵匡胤直接就批准了。“溥讽祚求致政,祚意朝廷未之许也,既得请,祚大骂溥曰:‘我筋力未衰,汝欲自固名位,而幽囚我。‘举大梃将击之,亲戚劝谕乃止。”

史载:“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颇吝啬。祚频领牧守,能殖货,所至有田宅,家累万金”。

王溥虽然性情宽厚,由于出身不高。因此既吝啬又爱钱,更关键的是功利心很重,老爹王祚去世,王溥守丧未满三年,就四次上表柴荣请求恢复工作,请求守丧满期。柴荣大怒,“显德四年,丁外艰。起复,表四上,乞终丧。世宗大怒,宰相范质奏解之,溥惧入谢。六年夏,命参知枢密院事。”柴荣病重时,命宰相范质,魏仁浦和王溥一同为托孤重臣。

柴荣‍

这里多说一句,柴荣失败的原因,就是他出身太低微,掌权时间太短,对社会的险恶完全没有理解,他以为自己在军政之间大搞平衡就能维护自己家的统治,他完全不了解五代是什么情况,这是个有兵就有权的时代。换句话说,没有赵匡胤,也有李匡胤。

可惜的是,柴荣托孤这三个人里魏仁浦是赵匡胤的人,王溥中立,唯有范质的柴荣的人。陈桥兵变之后,王溥进位为司空,罢参知枢密院职。乾德二年(964年),王溥和范质,魏仁浦等一再请求退宰相位,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八月,王溥过世,年六十一岁,宋太宗为其辍朝二日。“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七年八月,卒,年六十一。辍朝二日,赠侍中,谥文献。”

王溥罢相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努力读书,做官也非常优秀。大儿子王贻正官至国子博士。次子王贻庆任比部郎中。三子王贻序,考中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官至司封员外郎。他孙辈更了不得,小孙子王克明娶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女儿贤懿公主。王溥家族的鼎盛,从五代后汉刘知远一直到宋仁宗,接近百年,可谓福泽绵长。

0 阅读:93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