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开设金莲川幕府广纳人才,收纳各国各方面杰出人士

史海撷英 2024-05-16 17:36:22

忽必烈因为年轻时就心怀野望,思大有为于天下,所以在还是普通宗王的时候,就积极招揽四方人才。不分民族国家、不管地域人种、不拘一格,“由是弓旌之招,蒲轮所迓,耆儒硕德,奇才异能之士,茅拔茹连,至无虚月”,这些人才在他身边形成一个强大的幕僚集团,即声名赫赫的金莲川幕府。

善于学习、热爱学习的忽必烈,喜欢听招揽的名士刘秉忠、赵璧讲述“前代帝王事迹”,对汉地的历史文化很是向往,“闻唐文皇为秦王时,广延文学四方之士,讲论治道,终始太平,喜而慕焉”。

如果说海云禅师的建议让忽必烈意识到汉地人才的重要性,那他对唐太宗李世民秦王时期招揽人才之行为的羡慕,就是他集结幕府、网罗士人的主要原因。他“尽收亡金诸儒学士、及一时豪杰知经术者而顾问焉”,正是受唐太宗招十八学士的启发。

由于幕府成员的民族众多,也让金莲川幕府成为史上罕见的多元化、国际化幕府。正是这些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幕府成员,紧密的团结在忽必烈周围,交流互鉴,声气相通,超越民族的藩篱,爆发出强大凝聚力和执行力,才推动忽必烈这个蒙古世界的逆子登上蒙古大汗的宝座。

志向远大的忽必烈当然不是在金莲川开府时才广招人才,而是早在会见印简海云禅师之后就开始了。

在他有意识招聘士人之前,其实还有个经常被忽略的初期阶段,忽必烈也曾像其他蒙古贵族一样,按“有用”的标准,招揽过工匠、术士、宗教等技艺型人才。

简而言之,金莲川国际幕府最终由三个阶段构成。

初期阶段即忽必烈成年后的某年,到会见海云禅师之前,招揽是以技艺型人才为主,以及分配给忽必烈的宿卫人员。技艺型:孟速思(畏吾人),幼年以聪慧、通蒙语被成吉思汗召见,赐给拖雷又被分给忽必烈。张惠(汉人),原为南宋人,幼年被蒙军掳到漠北,因为精通蒙语被孟速思举荐,召入忽必烈藩府,被赐名兀鲁忽讷特。札马剌丁(又译扎马鲁丁,西域波斯人),科学家,因闻名被忽必烈招揽。也黑迭儿(西域大食人),建筑学家,因为善于设计、精于建造被忽必烈招揽。燕京都城和宫殿就是也黑迭儿所建。

第二阶段是从淳祐二年(1242年)忽必烈会见印简海云禅师,到蒙哥夺取汗位。这阶段是拖雷系夺取汗权之前,忽必烈开始有意识地去招纳各界名流——以汉人士大夫为主,为自己的未来积蓄力量。

年迈的海云在漠北没几年(1242年——1244年)就南返,由大弟子可庵朗(可庵智朗)代表他出面主事,因此,可庵朗也很受忽必烈的信任,可庵朗的弟子之一就是“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的刘秉忠。

刘秉忠因为精通占卜很受忽必烈的信任器重,忽必烈自己都说“得卿实契于朕心”,察必皇后也说刘秉忠“言则帝听”,整个元代能够和最高统治者沟通契合到如此程度的,恐怕只有刘秉忠一人。

刘秉忠先举荐老乡普安至温大和尚(俗姓郝),至温和尚后来被忽必烈赐号佛国普安大禅师,总摄关西五路、河南南京等路、太原府路、邢洛磁怀孟等州僧尼之事。接着举荐张文谦(同学老乡)、李德辉、张易(同学)、刘秉恕(弟弟)等十余人。张文谦又举荐精“天文象数”的靳德进。

赵璧

就在海云举荐徒孙刘秉忠的同年,云中名士赵璧也进入忽必烈潜邸,成为忽必烈招揽人才的得力助手,淳祐四年(1244年)奉命与许国祯一起去保州聘请金状元王鹗。

淳祐七年(1247年)忽必烈又征召真定名士张德辉,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并请他举荐人才,张德辉遂推荐魏璠、元裕、李冶等二十余人,又在淳祐八年(1248年)举荐白文举、郑显之、赵元德、李进之、高鸣、李槃、李涛数人。李德辉进入藩邸后举荐窦默、智迂贤(又作智廷贤);窦默又举荐姚枢;姚枢再举荐赵复、周定甫;魏璠则举荐中州名士六十余人······

就这样,忽必烈在向名士请教之余,就是让名士举荐人才,如此这般,就出现相互举荐的连锁反应,大批北方汉人士大夫通过这样的层层举荐,纷纷聚拢在忽必烈周围。

忽必烈除了征聘正统儒士、以及所学驳杂的人士外,还把大小世侯、在职官僚列入招揽对象。比如真定世侯董俊家族,由于真定属于唆鲁禾帖尼的汤沐邑,她专门在真定选拔优秀子弟,分配到儿子们身边,董俊的儿子董文用就是这样来到忽必烈潜邸。他经常代表忽必烈去聘请名士,像窦默、姚枢、李俊民、李冶、魏璠等,都是董文用奉迎到藩邸的。后来董文用的兄弟董文炳、董文忠也投靠忽必烈。还有小世侯赵搢的儿子、刘秉忠的学生赵秉温,小世侯杜丰的第三子杜思敬,也都进入忽必烈潜邸。刘秉忠又把老乡转运司副使马亨引荐给忽必烈;王鹗则委托阔阔出面,举荐被主官猜忌的武将张禧及其子张弘纲。

第三阶段是从蒙哥夺取汗位,到忽必烈自立为汗。这阶段是拖雷系夺权胜利时期,忽必烈的地位也随着家族的东山再起而水涨船高,更大规模的招揽人才,大有把天下名流网罗干净之势,势力之盛已经让蒙哥汗感到威胁。

郝经

像赵良弼(女真人)以多智略被忽必烈征召;陈思济“以才器见称于时辈间”被召为顾问;金状元李俊民以精通“邵雍皇极数”被安车征召;就连几次拒绝应召的郝经,也被忽必烈诚心聘请打动,进入忽必烈藩府,忽必烈看到他就直接询问“帝王当行之事”,郝经“援引二帝三王治道以对”,并上立国规模二十余条,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刘秉忠又举荐门人王恂;姚枢又举荐大名士许衡;刘肃、徐世隆也从世侯严实的幕府过来。忽必烈在南征途中还召见东平名士宋子贞、李昶,询问“治国用兵之要”。世侯史天泽举荐太一教教主萧辅道(即萧公弼);忽必烈本人还征召乌斯藏的噶玛噶举派的教主噶玛拔希(黑帽二世),但噶玛拔希看不上忽必烈,转头去抱蒙哥汗的大腿,被蒙哥封为国师,赐金边黑色僧帽,这就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由来。

没被人家看上,忽必烈也顾不上气馁,又致信当时正落魄的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但萨迦班智达在信件到达前去世,他的侄子新教主八思巴抓住这个可能中兴家族和教派的机会去觐见忽必烈大王,两人在六盘山会面并建立供施关系。

在这个阶段,忽必烈更加频繁地拉拢大小官僚,像主动援救受失烈门牵连的耶律铸(耶律楚材儿子),因此被耶律铸视为“再生之恩”;先后举荐杨惟中出任河南经略使、京兆宣抚使以及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举荐大世侯史天泽出任河南安抚使等等。

像小官吏中长于吏事的姚天福、精通蒙语的谭澄,都被召为宿卫;小世侯谢睦欢之子谢仲温也被召为宿卫;忽必烈甫封京兆,京兆总管贺贲就把儿子贺仁杰献给忽必烈宿卫。官宦子廉希宪(畏吾人)被召为近侍,后来廉希宪又举荐寇元德和张础(渤海人)。

忽必烈

因为这个张础,忽必烈还被幼弟阿里不哥怨愤。

张础是真定人,真定在金亡后,被太宗分给拖雷系,一直是唆鲁禾帖尼的汤沐邑,又被她转分给小儿子阿里不哥;真定同时又是大世侯史天泽、董俊两家的地盘,但两家和阿里不哥没有太多联系,反而和忽必烈很亲密。

张础也是小有名气的儒生,阿里不哥曾经征召他但被他拒绝,如今却进入忽必烈的藩府,就让阿里不哥很生气,遣使向忽必烈索要:“张础,我分地中人,当以归我”。“世祖谓使者曰:‘兄弟至亲,宁分彼此。我方有事于宋,待天下平定,当遣础还。’宪宗九年,从世祖伐宋,文檄悉出其手。”

还有太师国王木华黎家族的乃燕、霸突鲁(察必皇后的姐夫,札剌儿人)、博尔术的弟弟脱兀脱(阿剌尔人)等蒙古亲贵,都臣服于忽必烈。以及宪宗朝廷的燕京断事官赛典赤・赡思丁(回回人),当着大汗的命官,却暗中利用职务之便,把属于朝廷的财赋提供给忽必烈。这是忽必烈后来向不忽木说的:“彼事宪宗,常阴资朕财用”,“帝每顾侍臣,称塞咥旃之能,不忽木从容问其故,帝曰:‘彼事宪宗,常阴资朕财用,卿父所知。卿时未生,诚不知也。’不忽木曰:‘是所谓为人臣怀二心者。今有以内府财物私结亲王,陛下以为若何?’帝急挥以手曰:‘卿止,朕失言。’”

不管是李世民,还是忽必烈,从他们的人生轨迹都能看出,历史上那些对世界有野心的年轻人,最初都是从招揽人才开始起步,在招揽来的小伙伴们的帮助下取得最后的成功。

0 阅读:31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