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和文臣之间的关系,没那么简单!

无心镜 2024-03-18 12:08:34

01

还有明朝有四大宦官,分别是王振、刘瑾、汪直和魏忠贤,这四人为非作歹,祸乱朝政,背着千古骂名。而明朝也被称为宦官干政最为严重的朝代之一。

其实呢,史书是文官写的,文官对于紧密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宦官有着天然的厌恶之情。所谓四大宦官,其实汪直是根本排不上号的,因为他的权势远远比不上其他三位,汪直的权势大致与冯保、陈矩等宦官差不多。但汪直和王振、刘瑾等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文官们进行强力打压。

说白了,这四大宦官是文官们评出来的,谁打击我最狠,我就把谁选进去。

在史书的记载里,我们经常会在史书中看到内阁与司礼监的激烈争斗,比如刘健、谢迁、李东阳和刘瑾之争。

但这种争斗并不是历史的全部。

内阁与司礼监的关系,也并非一定就是死对头,他们之间其实一直有着紧密的关系。

最著名的就是张居正和冯保的联盟,但张居正和太监们的联合,并非只在冯保一处。

张居正最先搭上的关系是司礼监的李芳,二人关系紧密。有一次,一名言官忤旨应当被处罚,首辅李春芳就问张居正应该怎么处理,张居正回答:那就批评下,然后宽恕处理。

李春芳就采纳了张居正的意见。

而张居正又让人给李芳递了一张纸条,说这个个人狂妄,即使陛下宽恕他,恐怕也会有人来弹劾他,须谪罚才可以。李芳就此禀报皇帝,最终这个言官被罚了三个月俸禄。

李春芳知道了这件事,虽然不高兴,因为张居正和李芳的关系,也不敢发作。后来李芳因其他事情被下狱,张居正也失去了这一强援,才去结交冯保。

02

而内阁与司礼监的关系并不简单,他们在内书堂就已经关系紧密了。

所谓内书堂,就是宦官读书的地方,是从宦官中挑选年幼且聪明伶俐者进入其中学习,由来自于翰林院的老师进行授课。

教宦官读书的老师都是翰林院中佼佼者,绝非泛泛之辈。比如内阁大学士陈山,他是《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之一,也被派进内书堂教宦官们读书。而后世一些名臣,甚至首辅都曾担任过宦官的老师,比如:严嵩。而嘉靖、泰昌、万历三代帝师沈鲤,也曾在内书堂教习宦官读书。这说明宦官的教育在老师的选择上,规格是很高的。

而这些宦官只要从内书堂结业,前途一片光明,这些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宦官,一部分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司礼监内的文书房当差,每日可以接触到内外奏章,熟悉政务,有心者还会多多翻阅史册,学作科举文章,博学多才,假以时日,就可以凭本事升到司礼监太监高位,成为掌权者的一员。

司礼监的大太监,大都有内书堂学习的经历。这从一些大太监的履历表中就可以看出。

万历时的大太监陈矩:8岁时于嘉靖二十六年选入内书堂读书;后被调至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写字;万历十年时,任典簿;二十六年以秉笔太监掌东厂,三十三年以掌东厂兼司礼监掌印。

再看看冯保,他在嘉靖十五年选入内书堂读书,十七年拨至司礼监六科廊写字,三十二年转入内书房,三十九年升司礼监秉笔太监、管文书房事,隆庆初以秉笔太监提督东厂,六年掌司礼监印,直至万历十年罢退。

所以《明史·职官志》里这么说道:凡升入司礼者,必由文书房出,如外廷之詹、翰也。

03

能够进入内书堂学习的宦官,是宦官中的佼佼者,而能够进入教书的翰林院的修纂、编修,他们也是人中龙凤,二者都处于仕途的起点,未来可期。双方将来都会走向朝廷的重要岗位,而这种师生之谊,是一种重要的纽带,可以在仕途上互相帮助。

关于这一点,陆深是这样说的:

念予往岁以翰林编修官奉命教内书堂,每见生徒中少年敬谨者必加礼之,且致厚望,以为此皆他日圣天子心膂之寄,与吾辈外庭体貌之臣殊,,盖君父之心虽出一致而远迩势分,终不若亲且密者之易于纳忠也。故今生徒之柄用者往往不忘予为师范。”

其实无论是宦官学生还是翰林院的老师,二者之间都将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纽带,以期在日后的官场相互照应。

而即便是那些名臣,也和司礼监的太监们保持着紧密的关系,比如张居正之于冯保,于谦之于兴安,王阳明之于张永。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没有这些太监们的支持,这几位名臣也很难成就大事业。

04

司礼监和内阁的紧密关系,可以从今天发现的一些墓志来说明。

景泰三年,大学士陈循为太监李永昌父亲李景春撰写墓表。

而《明故御马监太监道公墓志铭》的撰志者为内阁首辅刘健。

《大明故司礼监太监李公墓志铭》的撰写者是大学士李东阳。

很显然,太监们也仰慕这些当朝名士,让他们来撰写墓志,而这些当世的名士,也不得不为这些太监们撰写墓志铭。

以上事实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但这些内容肯定是不能写进《明史》等史书的,因为这不等于说这些内阁大学士们在结交宦官吗?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很多关于内阁成员与宦官争斗的案例,但这绝不是明朝历史的主流,事实上,魏忠贤、王振、刘瑾等人专权,都是仅仅数年而已,他们专权的时间加起来都不足15年,而在其他更多的时间里,司礼监和内阁实际上处于紧密的联系中。

之所以史书上有大量文官们对宦官嫉恶如仇的记载,还是因为内阁成员们一方面在不断地加强与司礼监的关系,想要借助他们手中的权力,一方面又不愿意过多地与这些人靠近,以免落下讨好宦官的指责。

而写史书的笔在文官手里。

0 阅读:85

无心镜

简介: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