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影响了400年历史的大决战(二)

无心镜 2024-03-18 11:44:27

本文《一场影响了400年历史的大决战》的第二章,第一章请点击这里阅读:一场影响了400年历史的大决战

01

宋应昌等待的人就是李如松。

李如松,李成梁长子。李成梁一共九个儿子,均以树为名:松、柏、桢、樟、梅、梓、梧、桂、楠。但真正符合“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就李如松一人而已。

当日军踏上朝鲜领土之时,李如松正在宁夏平叛。

宁夏这场叛乱,是蒙古一些降将发起的。蒙古这些降将投降过来之后,打仗都是第一个上,待遇却是最低等,干着掉脑袋的事,却还要被明军歧视。这些蒙古降将也看到明军战力的孱弱,故而反叛。这些叛军虽然人不多,但是战力彪悍,明军一波一波地往前线调集,兵力数倍于叛军,硬是拿不下。

最终万历帝只能临阵易将,将李如松派上场,李如松也确实能打,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看来这个李如松还是有些本事的。

宋应昌给李如松写信,催促其赶紧率军前来汇合,出兵朝鲜。

宋应昌此时为兵部右侍郎,是此次对倭作战的总指挥,赐麒麟一品服,万历帝特许其便宜行事。但他对李如松还是相当客气的,他在信中写道:

诸凡将兵、粮食、战具,一一整饬,专侯大将军驾临,以图进取。

其实这场战有一个更合适的主帅人选,那就是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无论是威望、战功、还是作战经验,国内都找不出来第二人与之相比,但此时李成梁已经被弹劾去职,暂时也不可能重新启用了。

02

而另一边,朝鲜的宣宗正眼巴巴的盼望着天兵,求援的使者冠盖相望,朝鲜使节李德馨不断乞求辽东巡抚郝杰赶紧出兵相救,最后干脆在巡抚帐下,日夜痛哭。

鉴于局势和朝鲜的出兵请求,明军已经不可能等待全部集结完毕之后再出发。另外一方面,明朝也无法掌握朝鲜战场的具体信息,所以试探性地派出了第一支队伍。

1592年(万历二十年)六月十五日,史儒领军马过鸭绿江,副总兵祖承训(祖大寿的父亲)也随后率领大军进入朝鲜,两支队伍合计兵力达到了五千人。这五千人并不是杂牌军,祖承训的部队刚从宁夏战场撤下来,刀口上还舔着血。

这支明军也确实不俗,全部由骑兵组成,马匹的数量远超明军的数量,这是精锐部队的一个重要表现。

祖承训进入朝鲜之后,即想建功立业,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朝鲜人也适时带来了平壤的情报:城中只有日军千人。

平壤城原本有朝鲜守军超过万人,但在日军的攻击下一触即溃,甚至连城中囤积的粮食也没有来得及销毁,全部成了日军的战利品。当然,这些信息朝鲜是不会让明军知晓的。

祖承训的目标就是平壤城。

祖承训虽然豪言视日军为草芥,但他毕竟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少年,并不会鲁莽行事。由于不熟悉具体情况,祖承训命令游击史儒率领2000骑兵在前,祖承训自己亲率3000骑兵在后接应。

史儒进到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却中了埋伏,时逢大雨,火器也无法发挥作用,史儒无奈命士兵下马作战,虽然他们作战英勇,冲进了平壤城,但却全军覆没,史儒力战殉国。祖承训见先头部队受困,立即率领3000骑兵来救,并也攻入平壤,随即陷入巷战。

但这个时候出问题了,与明军同行有500名朝鲜军,祖承训也没指望他们能够杀敌,但这些朝鲜军不但不杀敌,有400人一开战就跑了,还有100多人还在与敌人攀谈。而攻击祖承训的不仅有日军,还有投降了日军的朝鲜军队。

此战中,日军700多名精锐火绳枪手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枪支在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对武田胜赖的战役中得到充分运用,使得日本真正认识了“铁炮”的威力,并且开始大批量生产“铁炮”,并迅速成为日军的精锐。

同时,因为是巷战,明军的骑兵和火铳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结果此战明军大败,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

不要认为这次失败是这些明军精锐战力不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血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战争就是如此残酷,不能消灭敌人,等待自己的就只能是牺牲。

吃了败仗祖承训无论朝鲜使臣如何劝阻,都毅然过了鸭绿江,退回了辽东。

其实,平壤城内的日军远远不止1000人,而是超过了万人,并且日军对于战争的准备十分充分。一般而言,一个城池内有三千敌军冲入,城中登时大乱,但日军不同,当祖承训率领骑兵冲进之时,日军发起了有效的反击,最终取胜。如此看来,刚刚从国内战场走出来的日军也不是善茬。

平壤一战极大地震撼了明军,朝鲜真实的情况也逐渐展现出来。朝鲜所说的可以供应5万明军三个月军饷的说法纯属满嘴跑火车,实际情况是朝鲜的岁入才40万石粮食,因为朝鲜和明朝计量衡不同,大约相当于明朝33万石。而明朝在弘治年间,松江一府的粮食产量就高达930万石头。朝鲜这33万石的粮食,还要用来解决官的俸禄、军事开支,根本不可能提供给明军使用。祖承训所带人马,把后勤寄望于朝鲜,直接导致了缺粮的尴尬境地。朝鲜唯一的一点存粮,在平壤和王京被占领之后,都已经为日军所有。

03

明军损失近5000人,不可谓不惨重,宋应昌只能眼巴巴地等着李如松的到来,好消息是,李如松的的主力不负众望,赶到了辽东。

但明军却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后勤。每名士兵需要1.5升米,马每日需要豆三升,草一束。4万明军,每天消耗米700石,2.7万匹马,每天消耗豆800石,草2.7万束,一个月就是2.1万石粮,2.4万石豆,80万束草。

朝鲜数百万老百姓大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军的到来并没有激起大多数百姓的反抗,反而很多人趁火打劫,抢大户,劫官仓,他们常年过着非人生活,根本就没有什么家国情怀。想要从他们身上挤出粮食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朝鲜王室早就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

朝鲜经过多方努力,勉强凑够了明军50天的粮草,这已经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极限了,再要就没有了。

明军没有办法,只得自己从国内调集粮草进入朝鲜。经过多方准备,到1592年年底,所需要的粮草物资已经基本备齐,足够4万大军一年之用。但这批物资进入朝鲜之后,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朝鲜的转运能力不够,缺乏牛马,物资无法直抵前线。

朝鲜人记载:

天兵粮料搬运事最紧急,而本道牛马极难调发。其催运节目,朝廷虽有指挥,而断非一小官所可独当。请有计虑,堂上以上一员,各别择差,预讲应行事,宜趁时给饷,使无临期难办之弊。

朝鲜人口在千万左右,却无法保障4万大军的后勤运输,朝鲜政局的腐烂,触目惊心。

对于运输问题,明军收拢一万多名朝鲜残军败将,加强运输:

本官即会朝鲜国王督令该管官员,将李提督挑选发回弱军一万名,督同该国委官酌量,沿途每十里拨兵一百名,至五百里一万名。每一百里付原将领责,令各兵照依分拨地里,往来搬运粮饷及军火器械。其平壤至王京一路,亦照此法。务使转运流行,不致停搁误事。搬运完日,各官军亦从优叙。如有违误,以致军饷欠缺者,该管官员并转运军士,定以军法重处不恕。

04

明军部分入朝兵力(不包含家丁)

首战的失利,让明军重新部署,调集大军入朝鲜。这一次入朝的军队大约是43500人,其中只有吴惟忠部5000步兵是南方军队,其余38500人都是抽调的九边精锐,而这38500人中,32000人为骑兵,6500人为步兵。这支队伍之中,最具攻击力首先是李如松手下的3000亲兵,这是李家的基本盘,再就是吴惟忠的5000步兵,这些兵的根源乃是戚家军余部。

而就在明军大军集结之际,一个好消息传来,女真人愿意对朝鲜提出援助。

建州卫努尔哈赤在向明朝朝贡马匹的贸易后,听说日本军入侵朝鲜之事,派使臣来朝鲜说:建州卫部下有马军三、四万,步军四、五万人,皆精勇善战之辈,愿意出兵援助朝鲜。

明朝对于女真的提议,并没有直接回复,而是持有一种再观察一下的态度,真正的反对来自于朝鲜。

朝鲜和女真的矛盾由来已久,主要来自于经济上,双方的核心利益之一来自于人参,这是当地的硬通货,可以在与明朝交易之中换来急需的粮食、盐、牛等生活物资。而两者之间关于越境采人参的纠葛由来已久,相互杀对方采参人的情况屡见不鲜,就在和日军交战之时,朝鲜多次与女真人发生冲突。

当然此时的努尔哈赤也没有那他所吹嘘的七八万人马。如果他真有,辽东又是另外一个局面,我们都知道当努尔哈赤有了六万骑兵,他会干什么。

而此时,女真的两强之间的争夺日趋激烈,叶赫对努尔哈赤的上升态势大为不满,面对挑战自己地位的努尔哈赤,叶赫的做法是直接进行军事打击,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古勒山之战。

建州女真面对日军的进攻,关心朝鲜局势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首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在日军进攻朝鲜不久,建州女真和叶赫为首的联军发生了决战,即古勒山之战。明朝对于女真的内斗毫不在意,对于明朝来讲,叶赫和建州之争,最好是两败俱伤。

努尔哈赤根本没有能力派出军队入朝,努尔哈赤意图参战,不过是试探虚实而已。而日军此时已在北部攻击了海西女真二十营有,其余女真部落纷纷溃散。

这次朝鲜战役,所有参战方都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唯有一方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就是女真人。就以军需物资来讲,明军需要大量采购,尤其是马匹不得不大量从女真购买,这当然增强了努尔哈赤的实力。

另外一个方面,明朝向来对女真采取物资封锁,尤其是一些重要物资,比如铁,只允许极脆的铁锅可以进行贸易,而一些制作火药所需要的硝,就连朝鲜都拿不到,更遑论女真了,但战争期间,对于女真的管控和封锁放松,让女真获得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最后,明军调走了辽东精锐,辽东事实上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努尔哈赤的实力不受控制,并迅速发展。

05

而另外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也已经拉开帷幕。

丰臣秀吉实际上也忘记了他正处于世界大浪潮之中,在日本有诸多的明朝贸易商人,他们对丰臣秀吉庞大的计划早有耳闻,这些信息也被带回了大明朝。

而明朝也向日本派出了谍报人员。

万历二十年(1592),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福建巡抚许孚远选派军官史世用,命令其暗中到泉州府同安县选取海商所用船只,扮作商人一同前往日本萨摩州。

史世用将他逗留日本一年多时间内,从事间谍活动所搜集到日本情报进行汇集整理,并将其印成书,供明军使用。

徐光启曾经说:

东南稍戒严 ,而中外泄泄,无能先是海商陈申暨、 许仪后先后遗间书于我,告以秀吉谋入犯,,……闽中开府尝遣数辈往,虽不能先得其要领,至义州告急,鲜尽为倭有 ,亦无能知倭众几何,悉其委曲,然而略得其梗概如前所说者,亦此数辈之力。

朝鲜国王听闻史世用曾经潜入日本,并将见闻刊刻成书,故对史世用及其著书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并特意召见了史世用,两人见面情形也载于朝鲜的《宣祖实录》。

《倭情备览》流传于当时的朝鲜战场,成了明军将领必读的一本日本情报书,一些明军高层也常备此书,还将此书送给朝鲜官员,让其了解日本国情。

06

明军的主力终于到了朝鲜,朝廷任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6一同开赴朝鲜。这样部署并无问题,挟宁夏之胜的李如松正如日中天,没有人比他更合适出任此职。

而此时平壤的守将是小西行长,他有18000兵力,此外还有5000朝鲜降军相助,合计23000人。

李如松面对平壤的日军和明军的第一次失败,已经开始做战斗部署,而日军虽然取得了第一交锋的胜利,但已经知道明军到来,也开始加强防御,以迎接新的战斗。

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即将到来!

未完待续!

2 阅读:329

无心镜

简介: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