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小镇做题家们的选择(二)

淮河雨 2023-10-01 15:31:17

笔者有几位中学同学,他们成绩有好的也有一般的,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在老家做了公务员。

而且惊奇的是,父母在哪个单位,他们就考上了哪个单位的公务员,这种巧合不知道该怎么来解释,或者本就不需要解释。

大部分的小县城是一个熟人社会,这是很多专家的观点,由这个观点反推可以得出大城市不是熟人社会,而是一个规则社会的结论。

这个结论正确吗?

当然是不正确的,中国式的熟人社会通过人脉、血缘、联姻已经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且坚固的网络。

要知道熟人社会的本质是权力和利益,如今我们最多的权力和利益在哪里?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丰富的大城市,而不是经济欠发达的县城和小镇。

这不是近几十年来的产物,而是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古代的封建统治者喜欢将地主豪强迁到不同的地方,以此让他们远离自己熟悉的熟人社会。

最高统治阶层想用这种跨地域的转移打破一个地区固有的人脉、血缘、联姻体系,以此完成对地方势力的制衡,确保江山永固。

可是并没有什么用,整个架构没有任何变化,社会价值导向没有变化,什么都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人而已。

新人换旧人罢了,在交通和资讯极不发达的古代可以形成遍布朝野的熟人网络,在如今这个时代,大城市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技术的进步只会让熟人社会的发展得更快。

所以大城市里的熟人社会更加强大,更加深入,更加稳固,也更为隐秘,只不过大城市人太多了,动辄上千万的常住人口,这比很多国家的人口还多。

因为人口多,所以稀释了人脉、血缘、联姻给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让人感觉大城市还是公平的,是有规则的,实际上都是一样,只能说是相对公平。

来自小县城的部分顶层小镇做题家深知其中的本质利害,因此选择回到了父辈甚至是祖父辈已经用人脉、血缘、联姻铺就好的县城。

这部分群体其实用“小镇做题家”的称谓已经有些不合适了,他们早就脱离了这个层次,只不过小县城里不同群体间的上下高差不像大城市那么巨大,所以大家会有交集。

这种交集给人们带来了错觉,认为大家都是小镇做题家,但很遗憾,人家只是在“做题”的那个阶段和你做过同窗而已。

所以我们自嘲为小镇做题家的时候,只是觉得会做题,没见过世面就算是小镇做题家。

可事实上只会做题,没有见过世面,同时也没有家族资源支持的普通人才是真正的小镇做题家。

这种从娘胎里就已经自带的人脉和血缘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所以大部分头脑清醒的年轻人都选择了背井离乡,他们的父母也清楚子女留下来没有出路,因而非常支持孩子们远行他乡。

这些漂泊的小镇做题家们汇聚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武汉、南京、苏州等等。

我们没有办法统计这些小镇做题家们的家世背景,但可以肯定,大部分都是在老家没有合适的机会,只能来大城市谋生。

大城市里没有本地户籍的外地常住人口,其实就是没有人脉、血缘、联姻加持的小镇做题家们聚在一起“抱团取暖”。

抱团取暖的结果是,一部分人脱颖而出,这部分人往往是小镇做题家中的学霸,或者是小镇做题家中敢拼敢闯的那批人,大部分人则泯然众人。

图片引用自网络

▲ 大城市地铁里拥挤的小镇做题家们。

尽管在大城市里极大概率会泯然众人,但笔者的观点是,如果有机会还是要选择经济发达,机会更多的大城市。

小县城里的人脉网络的存在基本堵死了正常的上升通道,但大城市里相对公平的环境还是给更多天生不自带资源的人以更多的机会。

记得在高考那年,老师曾经这样说过,选择想考大学的背后其实是选择想去的城市。

老师举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些顶尖高校都在全国TOP级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其他的顶尖高校也基本都在南京、杭州、武汉、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及地区中心城市。

后来看得多了,发现老师们是对的,不说别的,安徽省会合肥在过去经济发展水平和老牌城市差距较大,以至于中科大常被群嘲为落户合肥相当于下嫁。

这两年随着合肥的GDP总量步入10000亿元大关,拉近了和长三角几位前辈的距离,合肥的科技产业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中科大毕业生的留皖率才保持在40%左右。

这要是十年前,中科大毕业生的留皖率基本很难超过20%,大部分人都流失了。

如果说中科大这种级别的院校毕业生不愁好去处,不担心学校所在的合肥平台有限,那大部分学习成绩一般的小镇做题家就不得不面临选择城市如同二次投胎的深思熟虑。

就当今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几乎叫得上号的大城市对那些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小镇做题家们来说都是不友好的。

说到房价,这里要插入几句,不要指望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会突然间大幅度下降,波动可能会有,但断崖式的下跌暂时来看难度比较大。

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其实早就应该暴降了,可多年来房地产已经成为各个城市的经济支柱之一,政策控制下,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也许会缓慢下滑以释放泡沫。

除非有一天我们能够找到基本取代房地产的产业领域,否则这根经济支柱只能咬牙扛着,哪怕那么多头部房企已经暴雷,也只能继续硬挺。

在之前的文章我们就说过,一二线城市是我们用最好的资源堆起来的,一二线城市之于小镇做题家和全国人民来说不仅仅代表着希望和机会,也代表着精神支柱。

如果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巨变,那么全国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就再也很难支撑住,而这些占据全国80%人口的中小城市才是中国的真正底色。

我们继续回到本文的核心话题,大城市的房价对小镇做题家不友好,可小县城的人脉网络就友好吗?

相比于坚固如磐石的人脉血缘网络,高房价或许还有机会值得突破。

选择大城市的是自己,但更多的还是为后代而努力,时至今日全国的生育率已经大大下降,年轻人在无声地抗议。

可相信没有多少人敢轻易下决心这辈子就当丁克了,生育后代,赡养父母的现实给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见识了现代繁华的年轻人难以推卸的压力。

如果继续留在小县城,小镇做题家们会发现自己的后代极大概率会重复自己的老路。

虽然说互联网的时代给了人们更多突破的可能,可最优质的资源还是会优先被既得利益群体掌握。

对大部分人来说,想要实现人生的突破,唯一的选择是大城市。

图片引用自网络

▲ 大城市里的优质资源也早已经“名花有主”,普通人在大城市一辈子也难以触摸到优质资源的边角料,不过哪怕是这些边角料也足以让一些普通人实现财富自由。

但是笔者要提醒,大城市里机会更多,也给了小镇做题家更多翻身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在10年前或者15年前机会还是多一些,那个时候经济处于爬升期,如今已经进入了平缓期,甚至是有了衰退的迹象。

在大城市打拼的小镇做题家们要理性的管控自己的预期,大城市遍地是机会,但是你可能会发现真正能够让你选择的机会并不多。

而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总是在说努力就会有回报,无论是别人给我们说教,还是我们说教别人,这句话可谓是从不缺席的“至理名言”。

可无数的案例表明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因此小镇做题家们不要放弃希望,但也不要太抱有希望,免得迎来更大的失望。

0 阅读:33

淮河雨

简介:喜欢和大家分享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