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周总理与毛主席大吵,主席反问一句话,让总理无言以对

瑶卿的历史书 2024-04-17 10:54:42

曾有学者说:“毛主席的思想,周总理的精神,是革命建设中最有影响力的两样”,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在1961年,新中国遭遇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却在办公室发生了争吵,面对周总理的劝阻,毛主席直接进行了一句反问,却让周总理沉默了下来,无言以对。

毛主席究竟说了什么,竟然让周总理无法反驳?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毛主席生于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也是从底层中成长起来,毛主席深知老百姓的艰苦生活。

也正是因为如此,毛主席在成为我党的领导人后,也时刻记挂着百姓的日子,不允许自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拥有特权。

1936年的初春,漫长艰苦的红军长征仍然在路上,毛主席亲自带兵抗击山西军阀阎锡山。那时还在下大雪,刚刚结束战斗一夜未眠的毛主席,就在路边坐了下来,他掏出包里的干粮充饥,没想到因为天气太过寒冷,食物居然都被冻住了。

毛主席看着结冰的食物,只是轻轻地把冰碴扫下去,然后大口吃了起来。一边的指挥员看到毛主席就这样吃着又冷又硬的干粮,鼻头不禁一酸,心中对这位领导人的钦佩之情更加深了。

一年后,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毛主席作为领导人,时常忙得没有时间吃饭,好不容易歇下来,也只吃最简单不过的饭菜。在延安时,毛主席的生活朴实简单,身上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小米绿豆饭,饭里的绿豆还是主席在休息时间砸的。

看着毛主席每天忙于公务,却吃得如此清淡简单,同志们担心他的身体营养跟不上,于是提出要提高主席的伙食费。主席却立马拒绝了,他说道:“伙食费是统一定的,人人都一样,我怎么能搞特殊呢?”

毛主席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外也坚持绝不因为面子问题而铺张浪费。

1939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到中国,他不仅是富甲一方的企业家,更是爱国慈善家。他得知日军侵华,立刻组织南洋的华人进行捐款送回国内,并捐赠了军事装备。

陈嘉庚回国后先到了重庆,蒋介石为了获得他的捐赠,特意摆下丰盛的宴席,接连几天为他接风洗尘,前后花费几万元。

陈嘉庚又从重庆赶到延安,那时的延安经常受到空袭,因此只能住在窑洞里。陈嘉庚在红军队伍的掩护下,到了毛主席居住的窑洞中进行会谈,窑洞中只放了简陋的座椅和床。

为了欢迎陈嘉庚的到来,毛主席准备了客餐,却也只是白菜和辣椒。在之后的几天里,陈嘉庚和毛主席等领导对延安进行了考察。

这次的延安之行给了陈嘉庚深深的震撼,他回到重庆以后,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是中华民族之幸事!”

陈嘉庚回到新加坡后,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都告诉了当地华侨,并积极筹集物资和钱款,用于支持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事业。

痛批铺张浪费风气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深知国家的建设之路才刚刚开始,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并未松懈。不仅如此,毛主席也要求党内杜绝浪费之风,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

1950年2月,毛主席访问苏联回国,计划在东北一带停留一段时间,对工业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看看发展的现状,也可以和苏联做对比,就可以知道差距在哪里,也好制定接下来的发展计划。

毛主席先去了哈尔滨,而哈尔滨的领导接到消息说主席和总理要来,心中很是高兴,立马让人安排了筵席。

毛主席走进房间就看见桌子上摆满了菜,还有一个小同志在介绍菜品。看着这些菜,主席的眉头渐渐紧锁,没有说话,吃饭时只吃了些青菜和半碗饭,就放下了筷子。

除了痛批“吃喝风气”,毛主席也带头尽量不请客吃饭,若是避免不了,标准就是四菜一汤。毛主席曾经宴请过贺龙等几位元帅,仍然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来。

后来去到安徽省视察时,他提前和安徽省领导说明:“我们都不要请客吃饭”。主席拒绝了几位安徽省领导的款待,坚持只吃四菜一汤,否则就“拒吃”或者是“撤席”。

有一位领导感叹道:“主席的日子太清苦了”。毛主席回答道:“我这样的伙食,很多老百姓还吃不上啊”。

因为毛主席的规定,此后再去外地视察时,就没有领导再铺张浪费大摆筵席了。

毛主席为了了解各地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警卫队挑选的都是从各个省份来的年轻人,还时常让他们轮换着回家看看。有一次,一名警卫员探亲回来后,从包袱里掏出了一块硬邦邦的黑色馒头。主席问他是干粮吗,警卫员点点头,说这是母亲为他在路上吃准备的。

毛主席的眼中当即流下了泪水,他将馒头拿过去掰了一些吃,又让其他人也尝一尝。主席咽下干硬的馒头说:“没想到革命那么多年了,农民的日子还是这么苦啊,一定要想办法让农民吃饱饭!”

遭遇三年困难时期

1959年到1961年,新中国遭遇了粮食短缺的“三年困难时期”,不仅粮食短缺,经济也十分困难。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个,首先是因为1958年的“大办钢铁”,大批农民从农业转向工业,家家户户都去炼钢,庄稼在地里没有人去收,导致了粮食产量不足。而同年还实行了“大食堂”,人人都能去食堂吃饭,还是敞开了吃,于是粮食库存很快被吃空。

若是粮食库存及时补上,可能不会发生粮食短缺问题。可是没想到接下来的1959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大旱灾,当年的粮食产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间,全国的粮食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2亿吨,人民的基本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从1959年到1961年,粮食产量因为旱灾受到了影响,连年下跌,才导致了三年困难时期。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因为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不仅撤回了派出的专家,还停止了对新中国的援助,并且开始向中国催债,这也是使得国内的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

有些粮食严重短缺的地区,老百姓因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身上开始浮肿。

为了度过困难时期,中央号召降低口粮标准,除了部分体力劳动者,其余人从原先的人均50斤减少到28斤。

毛主席看着百姓们的艰难日子,主动申请将自己的粮食定量降到26斤一个月,并号召党员干部们一起降低口粮定量 和全国人民一起渡过难关。

28斤的粮食,只能让一个不从事体力活的普通人不挨饿,却也是不能吃饱的。而毛主席每天处理大量的工作,时常不眠不休,26斤的粮食更是远远不够。时间长了,毛主席的身体开始因为营养不良而出现了浮肿。

秘书为毛主席的身体感到担忧,于是让食堂的工作人员做了一些肉食给主席补充营养。然而毛主席却说:“困难一天不过去,我就一天不会吃肉”。

当时宋庆龄从上海过来北京,她专程带了一兜螃蟹给主席,并说明:“蟹,非肉”,意思是螃蟹算不得肉,希望主席能安心吃了螃蟹。

毛主席出于礼貌,便收下了宋庆龄的螃蟹,但是却让食堂蒸熟了就分给保卫部的士兵们,而自己却一口都没有吃。

周总理听说了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就赶来劝说:“主席,请你吃些肉吧,再这样下去你的身体又怎么能受得了呢”。

毛主席说:“百姓们都还吃不上饭,我又怎么能吃得下肉,而且我是为了给干部们带头的,现在怎么能打破规定呢?”

周总理还想进行劝说,没想到却和毛主席争论了起来。这时,毛主席问了他一句话:“那你呢?你又能吃上肉吗?”

听到这句话,周总理沉默了下来,因为他的粮食定量是24斤一个月,比毛主席的更低,更别说吃肉了。

毛主席用手拍了拍周总理的肩膀,和他对视一笑,安慰他说:“我们都是为了人民,这个难关一定能渡过。”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全国人民一同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们都能吃饱饭的那天,周总理欣慰地说:“主席终于能安心吃饭了”。

0 阅读:5

瑶卿的历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