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去伏病!阳后半年多了,身体冷,暖不起来,实则关系脾肾之阳

上洋说 2023-07-27 00:42:00

伏天去伏病。

有的朋友很努力的去做了,而有的朋友还在用错误的方法,继续积攒伏病。旧病不去,新疾又发,反复无常。

心阳从宗气所入,也赖肾阳充备。

肺阳从脾胃所升,依靠中阳充足。

肝阳从相火所入,依于中阳气化。

中阳根于肾中阳,必从元阳所起。

肾阳为元阳之本,源禀赋得后天。

近诊一患者,瘟疫之后都半年多了,自述阳气不足,畏寒的十分厉害。我了解其发病过程,发现压根也不是半年多,是好多年了。只是瘟疫之后,因为自己的精神因素,身体因素导致焦虑,惊恐了,就跟上了闹钟一样,害怕下半年天冷怎么办。此为阳气郁而不达,遂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逍遥散佐龙山藏元汤加减,令其逐步恢复起来。手足尚温,精神恢复,但还有不足,接着调整。

最近很多孩子出去玩,一玩就很容易发热,且高热不退。究其原因,一方面旅途劳顿、饮食生冷、身心过于兴奋。一方面孩子的阳气容易被触动。所致结果就是现在很多成年人回想阳气所伤无不跟幼年时期贪凉,玩水等原因有关系。结果就是短暂看是发热起来了,这是机能保护。我们顺势而为即可。但如果苦寒压制又成了阳气损伤的病因,实在是反复难愈。很多家长苦于孩子体质差,大概也就是禀赋问题,后天调养问题的综合结果。做好了,基本不生病或少生病。具体基础体质也是不同,因人而异。好好地伏天,成了伤阳的季节,实在可惜。

调养治未病之法,发病后的即病治法。

例如:见肺阳所伤,咳嗽一病,初期散邪,实则以健运中阳,关键在于肾阳充备。

麻黄汤、通宣理肺丸、三拗颗粒(肺阳)

理中丸、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中阳宗气)

桂附地黄丸(肾阳元阳)

唯有解决一身之气化,才能令所发之病更彻底的改善。

对于体质羸弱之人,年老之人,原本就阳气不足。各种理疗方法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体质,只听好的一面,没有认真了解辨证。滥用其法,导致阳气更替消散,又苦于中医无门。实际上,安稳便是最好的调养。找我看诊的很多年轻人,其身体羸弱,我多嘱咐老老实实待着就是最好的运动。实则,此运动就是减少气的消耗,为运气之基础。身体羸弱很明显,再去各种锻炼,岂不是更加消耗。现代的年轻人。受于工作原因、劳累熬夜、精气神消耗引起内部失调者众多。才是导致反复体质问题的根本。远非一个疾病可概括。如果看诊仅从疾病入手,我大概不会讲太多了,所讲的目的就是告诉其一个全面整体的中医人生观。

恶寒是表证的怕冷,盖被子都不能取暖,为表寒,需要通过发汗的方法,但发汗不能常用久用,汗出寒去立止,不可多用,否则会因为汗液过多导致津液消耗,气随津脱。这个层面仲师早就立书载录以告后人。

畏寒是内里虚寒不足,阳气不足,阳不化气,皮肤温度摸起来低于常人,患者自己感觉就是怕冷,多穿点衣服,多盖衣被大概率能缓解一些,当然有更严重的,就不是盖被子的事了。

疑难病症中有一小部分属于麻黄汤证代表的恶寒,就是这个人别看发病久了,病症却很复杂久不能愈,但是悉心一看呢,实际上属于气化被抑制,不能宣畅,即便过了几年,这个病还在太阳表证,那么按照仲师“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的理法,麻黄汤用上或许效如桴鼓了。很多人惊讶于为啥一个慢性病这么快就好了,实际上多为此类病机。迷茫中自然看不到解题的秘钥,只有精通辨证之人,才能立竿见影。

疑难病中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畏寒,也就是阳气不足。怎样能够抽丝剥茧,令阳气遍布全身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内在阳气不足,更为复杂,持久。辨证再好,也不可能让薪薪之火立刻点燃。而且也不允许这样点燃。内部气化损之非一日一时,滥用猛火,只会壮火食气。又给此类问题的患者增添新的问题,往往得不偿失。实际上,仲师所立“桂附地黄丸”便是给我们后人以警醒。肾脏二水一火,从阴中扶阳,扶阳还不忘阴,缓缓图之。当然也有火神派大笔一挥之力,但那都是短期,阶段,救命所用,哪能说长期就这样。内里之寒,辨证精确,少火生气才是正解。

温阳核心在于闭藏。

只知道用温阳的药,但凡知道点中医的应该都知道。但闭藏才是最关键的。犹如冬天寒风开窗,任凭屋内再热,窗户一开,照旧白白消耗。只有闭藏的好,如山萸肉,龙骨,肉桂之力,才能让阳气回归于脏腑本身,启动自身气化,续而完成一身能量的转归。

去除引起阳气消耗的病因,清楚阳气不足的机制,循序渐进,按部就班,顺应阳气长养之道。简单的参考桂附地黄丸,复杂的则需要抽丝剥茧一样的临证辨别。如此借助这天阳之力,尚存得一分的真阳,扶正我们身心存续之力。

任何方药都是有限定的,并非万能的。我们只要架构在辨证基础上才能将其发挥的如鱼得水。学习中医,不是嬴政差方士蓬莱取仙丹,而是明白理法。

去年瘟疫至今半年多了,最早一批患者中,还有说因瘟疫导致机能下降,体质变差的。这一点很难绝对这样讲了。因为时间太久,到底是自身就是发展至此,还是其它原因,但我们从辨证角度看。三阴体质绝对是多的。尤其少阴虚寒,占大部分。

此类体质,精气神极度衰减,没精,少气,失神。

精为物质基础,一身气血津液皆为精,最核心的是生殖之精。

气为精所化,精足则气足,气足则人之生命运转正常。

神为气所现,一个人有没有神看面色,眼睛,视听言动皆为神之所现,亦是精的外部表现。

而阳虚之人,长期处在无力低能运转的状态,自然匮乏此能力。所表现的就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最后“欲寐”才是关键,反映了神的不足。成天昏昏沉沉,乏力无比,畏寒怕冷,从机体到精神都要受到多重的呵护,保护才行,否则,触及则病,受寒则发。

所有功法不都是围绕阳气的长养进行的,不都说有助于阳气吗。但从中医理法角度看,脱离了自身的体质特点,盲目的练习,也误调了很多人。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剧烈运动。要么各种传统功法练习。就是没有辨证,没有整体思维。这样下去,中医只会被误解越来越深,而很多人,纵其一生,也难以入中医之门,未窥真正中医。

发病起于过用,起于不恰当的一切方法。最高明的就是恰到好处。而最容易发病的就是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

去病是不难的,虽然我们会见到很多疑难病。饮食、运动、作息这些跟我们最贴近的生活方面,如何能因人而异的做好才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这才是中医“治未病”的前提要做的。治未病也是辨证的去看,而不是人人一套方法。说练八段锦,都开始练,说晒背,又都开始晒背,一点不去详细分析辨证了。有的大夫自己都做不到的,让患者做,自己不体会,怎么跟患者交代呢,完全不负责任。

我之前讲过,原本想着写一个关于忌口的文章,但临床所见病症复杂,体质差异,很难统一。目前还是按照就诊一人,根据这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告知注意事项为原则,虽然花费时间多,但能看到患者朋友为此恢复,也是值得的。

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此为中医辨证之前就装进脑袋里的,才能做到整体性、辨证性、恒定性。否则,非真中医,非纯粹中医思维。

0 阅读:70

上洋说

简介:科普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