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枢积极拓展商业版图,为我国工业化道路披荆斩棘

史海撷英 2024-05-19 09:11:29

中山市过去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香山”。因比邻澳门和香港,香山人被认为是“最早接触和认识西方的中国人”。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最早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与贫穷,所以香山不仅有大批革命志士,还有许多民族企业家。

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唐廷枢,一个备受推崇的商业领袖和现代化的推动者,在他的一生中,充满了波折和奋斗。唐廷枢(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广东广州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人。

唐廷枢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生于香山。父亲在香港做苦力,为生活所迫,将唐廷枢兄弟三人抵押给了教会。父亲的无奈却阴差阳错地为他的飞黄腾达打下基础。

传教士始终是西方殖民的急先锋。为了更好地传播福音,教会学校是传教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中国家长对此却有着十二分的警惕。唐廷枢兄弟三人“不幸”地成为了教会学校树立的榜样,父亲将他们押给教会8年,作为补偿,教会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和教育。条件听起来很诱人,可唐家父母的心却始终悬着。直到大儿子唐廷值毕业时,唐父才感激地说道:“我不再有任何担心害怕了。你们的操劳,是为了别人的好,不是为了自己,现在我完全理解了。”

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是为了“通商”。为了克服语言障碍,中国近代特殊的买办阶层应运而生。最早的买办多是自学成材,洋泾浜外语只能应付普通的对话。教会学校的学生从小与洋人生活在一起,外语说得与洋人无异,所以他们后来成了买办的主力军。

唐杰

唐廷值毕业后进入香港殖民政府巡理厅,当了一名翻译。这让苦力出身的唐父骄傲不已。唐廷枢毕业后,顶替了哥哥的位置。

唐廷枢不但“英文写得漂亮,而且说起英语来就像一个英国人”,所以很快升任香港大审法院正翻译。上海开埠后,他又成为上海海关副大写。工作之余,唐廷枢将常用英语翻译成广东方言,出版了《英译集全》。

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后,棉花出口急剧锐减。英国商人被迫转向中国,致使上海的棉花在短时间内从每担九两八钱暴涨到二十六两。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唐廷枢趁机开设修华号棉行,以每担十六两的价格帮怡和洋行收购了大量棉花。唐廷枢因此有机会进入怡和,负责江浙一带的生意。

唐廷枢在怡和洋行十年,将经营范围从生丝、茶叶等土特产,扩展到钱庄、保险和船运等行业。巨额的提成加花红,让唐廷枢跻身上海顶级富豪之列。

与此同时,唐廷枢也积极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除了入股多家当铺和钱庄外,唐廷枢最热衷船运,当时长江航运基本被他垄断,上海至天津的轮船三分之一都在他公司名下。

当着怡和的买办,又干着自己的私活,顶头上司约翰・生一直怀疑其中饱私囊,并导致唐廷枢最终含恨离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下令成立招商轮船局,因缺乏商业人才,很快濒临破产。在盛宣怀的介绍下,唐廷枢成了招商局总办。进入不惑之年后,他放下了商业的成功,担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新篇章。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旨在打破洋人对中国沿海贸易和运输业的垄断,而唐廷枢的领导使其成为中国最大的轮船企业,彻底改变了局面。

唐廷枢的决策不仅仅限于商业领域,他还为解决中国煤炭依赖进口的问题做出了巨大努力。他受李鸿章之托,筹建了开平矿务局,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机械采煤企业。这一举措不仅使中国煤炭市场摆脱了外国垄断,还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北洋水师提供了关键的煤炭供应基地。

然而,唐廷枢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试图推动铁路建设,他不惜与朝廷保守派对抗,最终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他还冒险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但却因此被指责震动了龙脉,导致被投入遵化大狱。在煤矿和铁路的陪伴下,唐廷枢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15年。他在天津开平矿务局任内逝世,葬礼上的花销也是由友人资助。唐廷枢是一个伟大的商业家和现代化的推动者,他的决策和努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商业成功打破了外国的垄断,推动了中国沿海贸易和运输的发展;他的努力解决了中国煤炭依赖进口的问题,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他决心推动铁路建设,开辟了中国的现代交通体系。

中国现代煤炭工业,始于光绪二年(1876年)在河北开平创办的第一座煤矿——开平唐山煤矿。唐廷枢的名字对今日的普通观众来说,也许十分陌生,但由他经营开采的中国第一座煤矿,由他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却让国人从此得享现代化的能源和交通之惠。又何曾想过,当年开采第一座煤矿、建造第一条铁路的人们,曾经遭遇过何等样的艰难险阻,曾经作过何等样的奋斗和牺牲。

光绪七年五月十三(1881年6月9日),龙号机车开始在唐胥铁路上运行。据史料记载,其“运输之力,陡增十倍”。但是清政府中的顽固派却以机车行驶“震动东陵,先王神灵不安”为由,连上弹章,清政府忙下令禁止使用。后来,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竭力奔走,并邀请一批官吏、大臣乘坐火车验证,证明安全可靠,才又允许机车行驶。

仅就唐廷枢创办开平煤矿所碰到一些障碍来说,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在当年却可能震惊朝野。例如本剧开头的清东陵地宫渗水事件,即使真有其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原因可能是年久失修,可能是维护不力,也可能是地质的变化,就算是与周边地区开采煤矿有关,也可以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但当时处理的结局,却让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朝廷主管衙门和地方官为避祸全身,上下勾结,把所谓罪责转嫁到一个无辜的伍家窑窑主身上,致使窑主伍进财被保守的醇亲王判“斩立决”,并以此为口实,下令封窑,禁止煤矿开采,由此种下了无尽祸端。这与后来醇亲王将地震说成是开平矿局机车行驶惊动了皇陵龙脉,以此为借口,反对修筑铁路,如出一辙。

这些,都决不是单个的事件和偶发的情节,而是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象征。虽然是一个具体的所谓“地宫渗水”事件,但在这个事件中,却包含有无穷无尽的利害和算计、阴谋和陷阱,也包含有言说不清的愚昧和迷信、残暴和专横。唐廷枢和他的同仁们,就是在这样的专制、野蛮、愚昧、迷信而又充满权力角逐和利害纷争的环境中,开始了中国近代煤矿、铁路工业最初的现代化进程的。

他敏锐地洞察到了国内外市场的机会,并以自己的商业智慧和胆识抓住了这些机遇。他投资并运营了一家航运公司,将上海建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他还进军纺织行业,建立了一系列的纺织工厂,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推动了当时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此外,他还积极投资于农业、矿业和金融领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唐廷枢的成功和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商业领域,他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关注教育事业,投资兴办了一所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捐赠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的救助工作。

他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始终将自己的成功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唐廷枢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实现自己的商业愿景而努力奋斗。他面对的种种困境和挫折,并没有使他气馁,相反,他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经验和智慧,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经营策略。他坚信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唐廷枢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中国商业发展的缩影和历史的见证。他的成功和贡献,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也为中国商业界树立了榜样。

唐杰

说起唐廷枢,珠海人并不陌生。他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煤矿开平矿务局、中国民族保险历史上第一家较具规模的保险公司仁济和保险公司、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钻探出第一个油井、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唐廷枢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唐廷枢家族的后人、80多岁的唐有淦老人曾传述,唐廷枢50岁之后,经常返回家乡热衷公益。他曾对唐家湾修筑码头进行尝试,以小火轮开辟通往广州与香港的航线。37年之后,孙中山在规划《建国方略》时,将这个码头确定为唐家大港。

据记载,唐廷枢在天津病故后,其灵柩用轮船从上海运回到老家唐家湾。和唐廷枢的灵柩同行的有十三国商务官员的专船。当这支庞大的船队在唐家前环海“一字排列”时,整个海岸都灯火通明。参加丧事的有近千人,十三国的驻津领事馆在公祭日下半旗志哀。

唐廷枢逝世后,当时上海《北华捷报》发表纪念文章,赞扬他的一生为中国民族工商业所作的巨大贡献,称他的一生代表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他的死,对外国人和中国人一样,都是一个持久的损失!”唐廷枢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0 阅读:9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