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入侵阿富汗时因指挥官的固执导致误入伊朗,伞兵步行回阵地

史海撷英 2024-02-05 17:13:07

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真实的特种作战,成功率其实并不高。

比如美国在1980年的“鹰爪行动”,五角大楼事先制定了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结果美军按照计划行动时,却事故频出,不仅没救到人,反而还搭进去一架运输机和七架直升机。

有意思的是,作为冷战时期与美国二分天下的苏联曾经也闹过类似的笑话。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

战争爆发之初,苏军在正面战场摧枯拉朽。但没过多久,擅长大兵团作战的苏联人就陷入到了游击战的汪洋大海中。

当时的阿富汗游击队,得到了西方和阿拉伯国家的大力支持。靠着外援提供的技术和装备,阿富汗游击武装虽然依旧无法与苏军正面对抗,但他们可以利用地形搞偷袭,时不时骚扰一下,打完黑枪就马上闪人,让苏军苦不堪言。

面对阿富汗人无处不在的袭击,苏军的调整还算迅速,及时叫停了收效甚微的全面“扫荡”,在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对阿富汗游击队盘踞的地区发动重点清剿,力图切断游击队的外援渠道,达到歼灭其有生力量之目的。

1981年的下半年,调整战术后的苏军接连在阿富汗南部取得几次胜利,歼敌1.6万。

在这几次战斗中,苏军采用的战术基本一样,都是正面佯攻,实则利用直升机,将伞兵空降到游击队的后方,达到中心开花的效果。

苏军改变打法后,阿富汗游击队缺乏心理准备,一时间丧失了许多据点,被迫撤至到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交界地带。一旦形势不利,他们就退往巴基斯坦。待养精蓄锐后,再重新杀回来。

边境地区作战,向来是很困难的,因为一个不小心,把炮弹丢到邻国,第二天就会登上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在这种情况下,苏军调整了兵种比例,将大批部队投入到特种作战,意图对游击队实行完全绞杀。

1982年4月,苏军在扫掉多个据点后,盯上了一个叫拉巴特-贾利的小村子。拉巴特-贾利位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和伊朗的三国交界处。往南不远就是巴基斯坦,往西走十几里便是伊朗。根据情报显示,村子里有60多名游击队,还存放着大量防空导弹。这些导弹对苏军的飞机具有极大威胁,这引起了莫斯科方面的高度关注。

于是,苏联第40集团军副司令员维诺库罗夫少将便制定了一个计划。基本还是老套路,即先以攻击机对拉巴特-贾利实施突击轰炸,然后派出伞兵,空降到村子附近,抢占制高点,实施包围封锁。待歼灭游击队后,炸掉建筑和武器,潇洒离去,争取在6个小时内解决战斗。

拉巴特-贾利示意图

为了保证这次行动的成功率,维诺库罗夫调集了大批精锐,包括第103空降师的1个营、第70独立机械化旅的2个伞兵突击连和1个机械化步兵连、阿尔法特种部队的1个独立侦察连,总计600余人,投入到此次作战。

1982年4月5日凌晨,600多名苏联士兵在战斗机的掩护下,乘坐79架直升机,浩浩荡荡杀向拉巴特-贾利。

由于之前的几场战斗,苏军都获胜了。所以行动开始后,苏军官兵都是信心满满,认为这仗稳操胜券。然而没过多久,意外便发生了。

由于当时的苏联还没有定位系统,因而苏军必须先派战斗机在目标上空投下照明弹,才能引导攻击机和伞兵确定方位。

早上6点,苏军战斗机按计划在拉巴特-贾利上空投下照明弹后,突然一阵大风刮来,把照明弹吹到了伊朗境内。不多时,直升机群根据照明弹引导,直接飞过了拉巴特-贾利,也飞到了伊朗境内。

其实在飞越阿伊边境时,有几架直升机的驾驶员便发现情况不对。因为他们看到飞机下方可以清晰看到一条宽阔的公路。而阿富汗西部没有这么好的路,这条路更像是伊朗的99号公路。

于是,这几名飞行员便联系上级,询问是不是飞错了地方。但他们的上级,长机(带队飞机)飞行员萨夫契科中校却觉得没问题。同时,行动总指挥官也觉得没问题。

就在大家犹豫的时候,机群前方出现一个院落,有仓库,有岗楼,与行动计划中描述的打击目标一模一样。只是很奇怪,目标完全没有被攻击机轰炸过的影子。这个时候,又有飞行员提出质疑:是不是搞错了?但总指挥官不信邪,固执地下令,开始进攻。就这样,伞兵便稀里糊涂降落到了伊朗的领土上。而直升机机群在完成空投后,也按照计划,直接就飞走了。

没过多久,伞兵给直升机群发去电报:搞错啦,目标只是一座伊朗工厂!要直升机群去接他们。总指挥官收到电报,吃惊不已。待他回过神来,准备回去捞人时,却发现已经不可能了。

当时正逢两伊战争,伊朗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在听到有不明武装侵入领空后,伊朗空军立即派出战斗机封锁领空。与此同时,驻扎在扎黑丹的伊朗陆军也出动一个营,封锁了伊阿边界。

自家飞机来不了,没办法,伞兵各分队只好扛着几十斤装备,就这么步行着走回阿富汗。中途他们还不能被发现,否则就要酿成国际事件!经过3小时的翻山越岭,苏军伞兵终于穿越边界,回到阿富汗。

走这么远的路,必须得休息。因此又耗费了两个小时后,直到下午14点左右,苏军才完成集结,然后按照计划,等待攻击机完成轰炸,他们再实施突击,对盘踞在拉巴特-贾利的阿富汗游击队发起进攻。

虽然莫名其妙吃了点小亏,伞兵们累了个半死。但毕竟是鼎盛时期的苏军,战斗力没得说,最终还是轻轻松松完成了任务。

当然,苏军打完仗后,该道歉还是得道歉。因为在突袭伊朗工厂时,苏军伞兵打死了两名值班的保安。万幸的是,当时还早,工人们还没上班。要是再晚一个小时,这事情就没法收场了。事后,苏联政府老老实实向伊朗方面表示道歉,并向那两名被误杀的保安家属送去了抚恤金。

相比于美国的“鹰爪行动”,苏军的这场突袭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行动之前,高层制定了看似精心的计划,但都因为意外搞得行动事故连连。

从这些失败案例中也能看出,现实中的大部分特种部队并非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他们也是人,也会犯错。甚至有时候还会犯下极其低级的失误。当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任何军队吃亏失败在所难免。这就正如老话说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1 阅读:8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