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鸡娃们”如今过得怎样?家长倾尽所有换来了什么

阿秋92 2024-01-16 17:08:37

近年来,家长圈内掀起了一股"鸡娃"的热潮,新晋爸妈们纷纷投身于这场教育大战中,唯恐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稍有落后。然而,"鸡娃"一词虽是新近出现,但这种现象却早已有之。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那些早已成为"鸡娃"的家长们?而今,那些当年的鸡娃们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的生活过得如何呢?是否如当年家长们所期望的那样,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呢?

我叔叔绝对是"鸡娃"家长中的先驱者。

我弟弟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在各种兴趣班中穿梭:钢琴、乐高、滑冰、轮滑和画画无一不精。进入初中后,各种比赛更是让他应接不暇,记忆类、思维拓展类,他的腿几乎跑断了。这一路走来,他学到了许多东西,也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据我叔叔粗略估计,这些兴趣班的费用高达七位数!

值得庆幸的是,我弟弟相当出色,他的小脑袋瓜非常聪明,这些东西虽然学得辛苦,但他都掌握得很好。然而,"鸡娃"教育或许引发了他的青春期叛逆,自从上了高中后,他突然不再努力学习。他上课睡觉,下课刷剧,作业不写,讲课不听,生活态度主打一个“只想摆烂!”。

随着高考的脚步日益临近,叔叔和婶婶在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补课老师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婶婶毅然辞去了高薪的工作,全心全意地在家辅导弟弟的学习。他们分工明确,一个专攻文科,一个专攻理科,从高一开始的知识点一一讲解给弟弟听。

终于,在他们的精心教导下,弟弟顺利地以高分考入了一所985高校。

或许你会说,“这不挺好的吗,考上985,他们的努力总算没白费。”确实,叔叔当初也以为孩子上了大学,一切就都好了。然而,或许是那一年的高强度学习重新激活了弟弟内心深处的摆烂基因,上大学后的他开始年年挂科,专业课更是屡屡缓考,勉强低分擦线通过。

叔叔作为生意场上的老手,看到弟弟的成绩单也无可奈何,只能连连摇头。现在,他最担心的就是弟弟因为成绩太烂被退学。

现在每次家庭聚会,他总会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这些有孩子的小辈:孩子一定要培养自驱力,否则“鸡娃”只会报复性摆烂!

毕业即失业,鸡娃教育真的值得推崇吗?

和许多人一样,北京青年报近期关注了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和生活状况。为此,他们深入采访了几位“初代鸡娃”,这些年轻人经历了如“填鸭式”教育般的成长过程,而现在,他们已经长大成人,那么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究竟如何呢?其中一位被采访者名叫朱迪,她从小就身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在她只有3岁的时候,她的父母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将她送进了高昂的英语培训班。那时,这个培训班每年的费用高达1万,这在当时那个“万元户”都少有的年代,真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到了4岁,朱迪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父母为了培养她的多元化技能,给她报名了绘画、书法、舞蹈、二胡等各种培训班。从此,她的生活就如同在各种培训班之间穿梭。进入小学后,尽管朱迪的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但她的父母仍然坚持为她报名奥数班,期望能进一步开发她的智力。到了初中,她的时间几乎完全被学校和各种补习班占据,每天上完学校的课程后,还要马不停蹄地去课外班。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高考结束的那一天,朱迪终于感到了久违的轻松。当被问及多年的学习是否让她感到快乐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快乐!我被折磨了整整15年!”如今,朱迪已经是一名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当记者问及她的未来计划时,她沉默了许久后说:“一年后就要毕业了,但我觉得我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在职场立足,我完全没有信心走入职场。”

或许在外人看来,朱迪一路成绩优异、名校毕业,父母在她身上的投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她自己心中,却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我每天都感到内心疲惫不堪,”她说,“我深怕自己无法配得上父母的期望和投入。如果我进入职场后发现自己并非最优秀的那个,该怎么办?”

在现如今的环境下,无论是985还是211高校,许多孩子在毕业后却面临失业的困境。对于那些自小在"鸡娃"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的自信心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这不禁让我开始深入思考:"鸡娃"教育的真正意义究竟在何处?那些缺乏内在动力,只能被推着走的孩子,最终是否都会陷入平庸的境地?

与其让娃“被鸡”,不如引导孩子修炼一种能力。

朱迪和我叔叔家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缺乏内在的"自驱力"。他们所学的知识并非出于自我兴趣和渴望,而是源于父母的安排。这种外部压力驱使下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身心疲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孩子的行为和努力源自外界的压力时,一旦遭遇挫折或不如意的结果,他们很容易对行为本身产生抵触和抗拒。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父母的高压下长大的孩子,一旦获得自由,往往会立刻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我真诚地建议,相比于盲目的"鸡娃"方式,我们更应该从小引导孩子发掘内在的"自驱力"。如果你对如何培养孩子"自驱力"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着手,我为你提供了一些可能的切入点:

一、与孩子一同制定奖励制度

为了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可以与孩子一同制定奖励制度。通过共同商讨,明确达成目标后可以获得的奖励,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还能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努力达成目标。孩子们天生对奖励充满了好奇心,为了获得心仪的奖励,他们会竭尽全力。

当然,奖励不一定是物质奖励,赞扬、鼓励等精神奖励同样能够满足孩子们的内心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而在赞扬孩子时,注意不要只说“你真棒、你真聪明”,而是要具象化。具体如何正确夸奖孩子,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二、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是一所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自主权的宝贵学校。在劳动的田野里,孩子们如同辛勤的小蜜蜂,不仅收获了技能,更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别忘了,当孩子完成家务后,给他们送上一份甜蜜的赞誉。

请深信,你吹的彩虹屁越绚烂,他们下次参与家务的热情就会越炽烈!

三、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积极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出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家长应该尽可能给孩子准备出专门的学习空间,这里可以摆上孩子喜欢的书、文具等。

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是有吸引力的。当孩子愿意坐在桌前时,他就会习惯自主阅读和学习。

四、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激发孩子自驱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鼓励他们勇敢尝试新事物。这会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作为家长,您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参加各类兴趣班、社区活动等方式,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潜力。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开阔视野、增强自信,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五、 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

孩子自驱力的源泉在于感受到充分的自由。

因此,建议家长们不妨为孩子设定一段专属的自由时光,让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尽情地玩耍、阅读、探索。只要确保安全,家长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

这样的安排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无拘无束的快乐,更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创造力的提升。

《小王子》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如果你渴望建造一艘船,别急着收木头、分派任务,而是唤起人们对海洋的向往。"

这不正是教育的真谛吗?

那些倾尽所有培养出的"鸡娃"一代,正在现实中接受磨砺。他们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对"海洋"的渴望,远胜于机械地搬运木头。

愿我们都能成为激发孩子对"海洋"向往的人,而不是单纯指挥孩子搬运木头的家长。

0 阅读:44

阿秋92

简介:90后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