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政体相似命却不同:郑亡于内耗、宋被公族取代,鲁公室复强?

欲云谈史论今 2022-10-09 15:56:40

在东周诸国中,很多诸侯国的公族势力都特别强大,尤其是楚、郑、宋、鲁这些国家。楚国的若敖氏、屈氏、景氏、昭氏,郑国的“七穆”,宋国的桓氏、戴氏,鲁国的“三桓”等等,都是在整个东周赫赫有名的大氏族。

然而,楚国公族势力虽强,但在楚武王推行县制改革、弱化分封制后,使得楚国公室能对公族保持着巨大的优势地位。因此,即便强悍如若敖氏,最终也被楚庄王击败,从此一蹶不振。

楚国公室能确保大权不旁落,是楚人进行了体制改革。

郑、宋、鲁三国,其国家政体极为相似,都是由公族轮流执掌国政,其公室命运又将会是如何?

郑穆公在晋文公支持下回到郑国后,顺利继承父亲之位,成为新一代郑君。郑穆公儿子众多,其后裔轮流掌控郑国政坛,逐渐架空了郑君,人称“七穆”。虽然号称“七穆”,但活跃在郑国历史舞台上的郑穆公后裔,却远多于七个氏族。春秋中后期郑国著名贤人子产,即为“七穆”中的国氏后裔。子产执政期间,虽然还是周旋于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却是齐桓公称霸以后郑国最为繁盛的年代。子产之后,继任的“七穆”后裔大体上也能遵从其遗教,保持了郑国在发展上的延续性。

由此看来,郑国的未来应该不会太差。

可没想到在战国初,郑国却突然爆发了一场震惊整个东周的内乱。

公元前398年的某天,郑相国驷子阳外出,突然不知从哪窜出一只疯狗,搅乱了整个出行队伍。就在整条街道陷入混乱之际,一位刺客猛冲出来,杀死了驷子阳!郑人抓住了刺客,一审讯才得知,这名刺客是因害怕郑国刑罚而被迫铤而走险。

驷子阳,就是“七穆”中的驷氏后裔。驷子阳执政强调执法必严,说一不二、从不宽赦。郑国法律规定,弓如果折断,弓主人就要被处以极刑。这位刺客就是因为不小心折断了自己的弓,所以才下决心要刺杀驷子阳。

然而,事情果然会这么简单吗?

身为一国之相,驷子阳出行时必然护卫众多。想刺杀子阳,需要事前知晓他的行踪,才能恰到好处地制造出意外,为刺杀创造良机。这么一想,如果没有强大的背景,刺杀一国之相可谓是千难万难。

两年后,这场刺杀背后深埋的疑问似乎有了确切答案。史料记载,“子阳之党”突然杀死了郑繻公,而改立其弟乙为国君。所谓“子阳之党”,以“七穆”在春秋时的多次内乱分析,一般就是子阳的族人。由此分析,是郑繻公不满驷氏把持国政,所以安排一位对子阳不满的人刺杀了他;两年后,子阳族人发现了幕后真相,又杀死郑繻公以复仇。

公室与公族间的频繁内乱,终于耗尽了郑国国运。郑君乙执政二十一年时(公元前375年),韩哀侯趁魏、楚大战,一举吞并了郑国!

当年郑庄公死后,几个儿子争权夺利,让郑国走向了衰落;到了春秋中晚期,郑国曾因公族的壮大而短暂兴盛;到了战国初,郑国在公室与公族的内耗中走向了末路。所以说,郑国是成也公族,败也公族。

比起郑国,宋国公族崛起得更早。

早期杀死孔子六世祖并强抢其妻的太宰华督,就是宋戴公之后。宋桓公去世后,桓氏又崛起,与戴氏轮流执掌宋国之政。到了春秋晚期,因为宋景公活得实在是太久,在经历多次内乱后,熬死了一位又一位与公室争权的公族,终于在晚年夺回了国政。

可惜,宋景公晚年不再信任公族,却盲目地信任身边近臣大尹。宋景公一死,大尹就假传君命,扣押六卿,强迫他们听从自己安排来立国君。不想,六卿获释后发起绝地反击,赶跑了大尹及他所立的国君,改立公子得为君。

这场内乱过后,戴氏就彻底主宰了宋国朝政。

一百三十余年过后,宋辟公继位,司城子罕成为执政卿。子罕出身于皇氏,名喜。皇氏、乐氏、老氏,都是戴氏的分支。因为长期执政,皇喜逐渐控制了朝政,然后杀死宋辟公,篡夺了君位!

不过,皇喜却没能笑到最后。执政二十八年后,皇喜又被其弟偃赶下台,逃往齐国;而宋君偃执政四十三年后,又被齐闵王灭了宋国!

公族势力庞大的郑国与宋国,其公室都没什么好下场。那么政体与郑、宋相似的鲁国,其公室结局又会如何?

公元前517年,因为季氏过于狂傲,鲁昭公与众多大臣联手,想灭了季氏。没想到关键时刻“三桓”竟放弃了旧日恩怨,携手反攻公室,迫使鲁昭公流亡海外,最终死在了晋国。公元前468年,鲁哀公又想请越人帮忙清除“三桓”,却再次被赶出国,死在了回国的路上!当鲁哀公之子鲁悼公继位时,鲁君已如同小侯,地位远低于“三桓”。

春秋时,鲁国公室境遇已有些惨不忍睹;那么到战国后,鲁公室的日子想来应该更加艰难。似乎鲁国应与郑、宋一样,要么在内耗中逐渐消亡,要么被“三桓”取而代之!

可历史的发展,却有些出人意料。

鲁悼公之孙鲁穆公继位后,任命公仪休为相。公仪休是鲁国博士,因为名望极高而被鲁穆公任命为相国。公仪休为人,奉公守法、依理行事,他执政期间没有改变任何事务,百官却能自觉端正言行。在他治理之下,士大夫们不得与普通百姓争抢利益,享受了大福利之人不得再去谋取小利。由此看来,公仪休担任相国时,鲁国公室已摆脱“三桓”控制,夺回了国政!

“三桓”崛起以后,除了孔子以司寇身份短暂担任过执政卿外,鲁国相位还从未让公族以外的人染指过。不但如此,鲁穆公在位时,还以子柳、子思等等贤人为臣,传下了诸多佳话。子思是孔子之孙,他能作鲁穆公之臣,证明了鲁穆公为人好贤;子柳是叔孙氏之后,他甘为鲁穆公臣,证明“三桓”家族中人也听命于鲁君。这难道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鲁国公室为何能复强,史料极其缺乏。

可公元前281年,楚人詹何劝说楚顷襄王的一段话,却意外揭开了这一谜团的一角。在詹何这番说辞中,将秦、魏、燕、赵等国比作小雁,把齐、鲁、韩、卫等国比作小野鸭,邹、费、郯、邳等国比作小鸟。这意味着,费竟然在此时独立建国了!

鲁国“三桓”,季孙氏的封邑是费(今山东费县西北),孟孙氏的封邑是成(今山东宁阳北),叔孙氏的封邑是郈(今山东东平东南)。

现在费已独立建国,季孙氏自然就已脱离了鲁国。那么费是在什么时候从鲁国分裂出去的呢?

《孟子·万章下》记载了一段费惠公的话:“我把子思当作老师,把颜般当作朋友,王顺、长息,他们是服侍我的。”这说明子思在世时,费已独立建国;而子思,恰恰又是鲁穆公长期礼遇的贤人之一。之前鲁哀公时“三桓”还主宰鲁政,那么费独立建国要么是在鲁元公时,要么是在鲁穆公时。

“三桓”中最强大的季孙氏已去,孟孙氏与叔孙氏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有史料记载,鲁穆公二年时,齐国攻打鲁国,抢占了成邑。当年孔子“墮三都”之所以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成邑之宰的坚决抵抗。成邑城墙没能摧毁,那么费邑、郈邑即便被摧毁,也能重建。因此,保住了根基的“三桓”就能卷土重来,最终将孔夫子排挤出鲁国。由此可见,封邑对“三桓”的重要性。成邑既然被齐国夺去,孟孙氏在鲁国的根基也被彻底摧毁。失去封邑后,孟孙氏后人极有可能逃往了邹国。孟孙氏后裔“亚圣”孟子出生在邹国,可以作为旁证。

季孙氏独立建国,孟孙氏封邑被齐人夺走,余下最弱小的叔孙氏也就独木难支了。况且,叔孙氏在春秋时与公室的关系最为亲近,参加反公室活动往往是被迫为之。因此,即便叔孙氏没有独立建国,也可能依附于鲁国公室。更何况,郈邑也在齐、鲁边界线上;成邑都已被齐人夺去,郈邑也很难幸免。

因此,鲁穆公之所以能夺回鲁政,并非是因为公室强大了,而是因为“三桓”要么独立建国,要么遭受了敌国毁灭性打击。因为“三桓”势力意外地衰落,这才让公室夺回了鲁政。

公室虽然夺回了鲁政,可鲁国的前途依然暗淡。

后世齐国名士淳于髡与孟子争论,说过这么一段话:“当年鲁穆公执政时,以公仪子为执政,子柳、子思为大臣,可鲁国国土却削减得更厉害了。如此来看,贤人对国家没什么好处!”

听到这,好辩的孟子丝毫不退让:“虞国不用百里奚而灭亡,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却称霸。不用贤人,鲁国就会灭亡,就是想维持现状、勉强支撑都不行!”

连孟子都不否认,鲁穆公虽然好贤而夺回了鲁政,但鲁国却是在持续走下坡路。

然而,孟子的狡辩却忽视了另一个关键问题:既然鲁穆公重用了贤人,为什么鲁国还在持续走下坡路呢?

人们称颂公仪休,说他“没有改变任何事务”,却能让鲁国大治。然而,以鲁国当时情形而言,不彻底变革陈旧体制,能扭转鲁国颓势吗?明眼人都能知道其中的答案。

所以,要挽救鲁国,不但要重用贤人,还要用能大胆变革的贤人才行。否则,鲁国又如何能逃脱郑国和宋国的命运呢?

4 阅读:2615
评论列表
  • 2022-10-10 17:03

    [赞][赞]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谢谢!
  • 2022-10-23 22:30

    孟子就是个大忽悠 孔子才是个实干家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欲云谈史论今
    那是你对孔子还没有深入了解
    下雨天不撑伞的男人 回复: 欲云谈史论今
    孟子的理念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孔子的理念存在问题。。
  • 论古

  • 2022-10-30 23:26

    [笑着哭]就算鲁国能重用改革人才又能怎样,体量太小了,肌肉再发达也无法弥补身高上的差距

  • 2022-12-17 21:31

    [赞][鼓掌][鼓掌][鼓掌]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