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现在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小鹿雨中听史 2024-01-05 09:26:03

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民族,那就是契丹。

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这支曾纵横四海、让北宋皇朝头痛不已的民族,似乎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失。

那么,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看看曾经的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他们是否依旧存在于今天的世界。

契丹族起源于中国东北的辽河平原,这片地区适宜游牧和渔猎,契丹人因而是一支游牧渔猎的民族。

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不同,契丹人并不局限于草原生活,他们能够适应多样的生存环境,包括森林和湖泊地带。

正是由于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契丹族逐渐壮大,并在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崭露头角。

他们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借助中原地区大量的流亡士人,建立了龙城等重要城市,从而开始了大辽王朝的建立。

耶律阿保机之后,太宗耶律德光于公元947年继位,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带领大辽王朝进一步壮大。

他不仅继续推进了耶律阿保机的政策,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高效的行政体系,并进行了广泛的土地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不仅加强了国家的稳定性,还为后来的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太宗耶律德光的最大政治和军事胜利之一,就是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位于中国东北的边境地带,包括了今天的北京、河北、山东等地,这片地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其丰富的资源、肥沃的土地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而著称。

夺取燕云十六州的过程并不容易,但太宗耶律德光运用了多种策略和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他趁中原地区乱成一锅粥时,采取了外交手段,通过与北汉,西夏等邻国建立同盟关系,减少了外部威胁,之后再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亲自率领大军攻占了幽州和定州,最终,燕云十六州被纳入大辽版图。

为什么太宗耶律德光要花费巨大心思,来夺取燕云十六州呢?所谓无利不起早,那当然是这一地区能为大辽带来巨大的利益。

首先,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农耕区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大辽可以依赖这些资源提供粮食和物资,维持国家的财政稳定。

其次,燕云十六州位于中国的北方边境,控制了对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这不仅增加了大辽的领土,还增强了王朝在北方的战略优势。

除此之外,燕云十六州的收归还为大辽提供了财政支持和大量的人才,这些资源让大辽能够维持庞大的军队、进行重大的建设项目,并支持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而大量的人才涌入大辽,为政府和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经验,也促进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但天下至势,分分合合,乱世也终将有统一的一天,正当大辽前景大好,可以继续壮大时,北宋王朝在赵匡胤的带领下横空出世。

赵匡胤黄袍加身,于960年建立了宋朝,被尊为宋太祖。

荣登帝位后,他迅速巩固了政权,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推动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改进税收和整治军队。

内部安定后,野心勃勃的赵匡胤接下来便把目光放在了燕云十六州上,希望能够将其收回。

毕竟失去它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赵匡胤认为,只有收回这些领土,才能够真正巩固北宋王朝的国力和统一大局。

于是,北宋自此开启了收复燕云十六州之路。

为保百姓再受战乱之苦,宋太祖和众臣商议,想通过钱财赎回失地,为此还在内府库设置了“封桩库”,积蓄了大量银钱。

但开宝年间,宋太祖为了扫平南方割据政权,主动派使臣与大辽讲和,而此时辽朝内部政权也逐步稳定,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兵强马壮,宋朝更是不能与其硬碰硬,就这样,宋太祖直到临终之时,也没能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宏图大志。

之后的赵光义继位不正,急需用功绩来证明自己,于是他承太祖之遗志,在公元979年亲自率兵北伐,最开始大辽多有懈怠,在北宋的攻势之下,许多守城将士开城投降,赵光玉成功夺取幽州。

但好久不长,由于战事过于匆忙,轻兵出征的宋军准备不当,在日渐消耗下人困马乏,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夺,立即派兵增援,最终宋辽大军激战数日,宋军大败,赵光义负伤而逃。

但一次的失败并没有磨灭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决心,他于七年后再次北伐。

宋军多步军,并不擅长在野外平原上作战,且契丹民族全民皆兵,军队人数不少于宋,又多为骑兵,赵光义建功心切,没仔细谋划,自然没有多大胜算,于是再次兵败,这次北伐让宋朝国力大损,自此对辽的战略也从进攻转为防守。

等宋真宗继位后,大辽多次对宋朝发起攻击和掠夺,边境百姓苦不堪言,但此时的朝廷重臣大多主张与辽国以和为主。

公元1004年秋,辽太后萧和辽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南境,宋朝兵力不济,真宗欲往难逃,但在宰相寇准的苦心相劝之下,来到澶州督战。

但辽国始终占据战争优势,于是无奈之下,宋朝与大辽签订了“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自此换来百年太平。

这时的辽国国力鼎盛,但所谓盛极必衰,其后世的子孙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贪图享乐选择躺平,从11世纪开始,大辽内部越来越腐败,皇族统治力山河日下,各地反叛纷争四起。

恰逢东北女真族崛起,建立金政权,金辽摩擦不断,经过反复麈战,终于在1125年,金人完颜娄室于应州俘虏了辽天祚帝,辽国灭亡。

此后,辽朝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一带,但在1130年,由于金兵不断压迫,耶律大石决定放弃蒙古高原从而西征,两年后他在今新疆额敏称帝,史称西辽。

西辽曾一度扩张到中亚,成为中亚强国,最终于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所灭。

1212年,辽朝宗室耶律留哥也带残部称王,史称东辽,但其建国后依附于蒙古帝国,成为其藩属,直至1270年元世祖撤藩,东辽正式灭亡。

契丹民族不仅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那么大辽灭亡后,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为何会一夜之间消失?

对此,史学界的推测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便是灭国后依旧在前辽土地上居住的契丹人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同化,失去自己特有的民族特性。

第二种可能是当时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徙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演变成其他民族。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和蒙古之间的战争爆发后,部分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随蒙古军队东征西伐,散落到全国各地。

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是常有的事,以上几种说法也是基于此观点推测,当然,也有几种版本说契丹族并没有被融合,他们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而存在。

第一种说法认为如今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就是契丹人的后裔,有学者通过比对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人的生活习性,宗教信仰,语言,历史等,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不过截至目前为止,并未被证实。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契丹族最后流落到了云南地区,因为在云南施甸县,曾不止一处在先祖坟墓中发现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统称为“本人”,这些“本人”自称是阿苏鲁的后代。

历史上确有记载,阿苏鲁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参加过西南平叛战争,不过这些都非实证。

时至今日,很多细节都已无法求证,但契丹民族曾经的辉煌始终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其后裔无论在哪,都将为自己的先祖自豪!

2 阅读:1947
评论列表
  • 2024-01-07 14:27

    契丹和宋一直为兄弟,国门幽云十六州是石敬瑭主动割让的,而都是宋侵略契丹,被幽云十六州的天堑所阻。之后也是宋背信弃义造就靖康之耻!

小鹿雨中听史

简介:读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