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荆州士人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

小鹿雨中听史 2024-01-01 11:23:13

关于荆州士人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历来有一种说法,叫“豫州入蜀,荆楚人贵”。这里的“豫州”指代刘备,因为刘备曾担任过豫州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刘备入益州称帝后,跟随他的荆州士人都得到了重用、成为达人显贵。

事实真的是如此么?好在东汉末年整个荆州地区人口并不是很多,有名的荆州士人也就二、三十个。今天我们不妨一一审视这些荆州士人在蜀汉政权中担任什么官职,再汇总分析荆州士人总体上在蜀汉政权中处于什么的地位。

一、从蜀汉权力架构看荆州士人所处的政权地位

蜀汉作为外来政权,它是靠武力取代了原有的刘璋集团的。为了确保在益州的统治权旁落,在权力架构层次上有明显的主次、内外之分。

1、蜀汉权力中心从早期追随刘备的元老派,逐渐过渡到以荆州籍士人为主的青壮派

早期追随刘备的如关羽、张飞、糜竺及孙乾等位居权力顶层;刘备在荆州时期招揽的诸葛亮、庞统、黄忠等构成权力中坚层;在刘备入川时主动投奔的如法正、李严等,得到刘备所信赖,被接纳到权力上层;而刘备得到益州后所获得的人才,一般授予权力中下层次职位。

随着岁月的流逝,较早追随刘备的人物先后离世,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籍青壮代士人成为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力量。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魏延、霍峻、廖化、董和、蒋琬、费祎、董允、马良、邓芝、廖立、向朗、杨仪、马谡等。

刘备死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开府治国,在丞相府聚集一群荆州籍人士,成为政治兼军事中枢力量,完全掌握了蜀汉的中央政权。

2、以荆州士人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组成的“蜀汉四相”, 长期控制蜀汉中央

严格意义上说,诸葛亮出生于山东,琅琊阳都人,并非属于荆州士人。只是他跟着叔父投奔荆州,他两个姐姐嫁给了荆州士人、连他自己也做了荆州士人的女婿,才勉强成为半个荆州士人。诸葛亮后来成为刘备的军师将军,自然就成为了蜀汉政权中荆州士人的领袖。

蒋琬,荆州零陵郡湘乡县人。曾经因担任广都县长时不理政务,差点被刘备处死,好在有诸葛亮求情。后来成为丞相长史,又接替诸葛亮执政,历任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

费祎,荆州江夏鄳县人。年轻时游学入蜀,后任太子舍人、黄门侍郎、丞相府司马、中书大将军兼尚书。应该说诸葛亮对费祎非常器重,除了重视费祎外,也与他是太子近臣有点关系。传说,费祎也是诸葛亮临终时指定的执政接班人的第二人选。

董允,荆州南郡枝江人。他和费祎相仿,先后担任太子洗马、黄门侍郎职务,最后以侍中、尚书令身份辅助费祎执政。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有意思的现象,刘备不喜欢蒋琬,更欣赏于费祎和董允的才能,特意选他俩去做刘禅的属官。但诸葛亮仍将蒋琬作为自己第一号接班人。蒋琬真比费祎强么,未必。蒋琬对诸葛亮感恩知报是必须的,毕竟诸葛亮救过他的命还委以重任。

3、荆州士人不仅掌控中央,还在蜀汉重要地方上担任要职

荆州士人中有受诸葛亮信赖和器重、被邀请在丞相府担任属官的人物,比如有蒋琬、费祎、杨仪、马谡、向朗等。也有像魏延这样的,本是荆州人士、为刘备部曲,被刘备破格提拔“督汉中镇远将军”。诸葛亮为笼络他,给了“领丞相司马”职务,多领一份丞相府薪水。

在追随刘备入川的荆州士人中,也有不属于丞相府系列、但在地方上担任要职的,比如梓潼太守霍峻、 右车骑将军廖化等,同样是蜀汉政权的中坚力量。

汉末时期为躲避战乱,有不少荆州士人迁居到益州。刘备入川后,这批人成为蜀汉政权重点网罗的对象。其中就有李严、邓芝、董和、罗蒙等人。这些人本身受益州土著门阀排挤,刘备入川后,他们投靠了蜀汉,在政治上依附于荆州士人势力。

4、荆州士人的“官二代”被重点栽培、委以大任

荆州士人的“官二代”,他们实际就是汉蜀政权特权阶层中骨干接班人,生来被寄予厚望。比如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袭爵武乡侯,后被授予平尚书事,相当于副相。傅肜之子傅佥官至关中都督。霍峻之子霍弋官至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罗蒙之子罗宪任职巴东太守等等。

二、荆州士人在蜀汉政权中任职特征

根据上述荆州士人在蜀汉政权中任职情况,大体可以发现三大特征:

1、小团体权力架构特征明显

以诸葛亮、蒋琬为首的丞相府荆州籍人士,组成了这个团体的核心层。其中包括蒋琬、费祎、向朗、杨仪、马谡等,他们都有在丞相府属官的履历,都是诸葛亮最信赖的、重点培养的领导班子。

以董允等为代表的、跟随刘备入蜀的荆州籍官员,组成了这个团体的外围支柱。其中包括董允、廖立、霍峻、廖化等。这批人忠诚于刘备,属于蜀汉政权早期的主体官员。

他们虽然是荆州籍人士,但不属于诸葛亮丞相府亲信。由于年龄整体偏大,逐渐边缘化了。

以李严为代表的荆州籍东州派,其中包括李严、董和、罗蒙等,他们本是荆州人士,大都因避祸来到益州,不满刘璋本土化政策,选择投靠刘备。

因为他们不属于益州世家,所以得到了刘备的依赖,委以重任。东州派一直是诸葛亮拉拢和控制的对象。

以傅佥、霍弋为代表的荆州籍官二代,其中包括董允、傅佥、霍弋、罗宪、向宠、马秉等。他们中不少人有太子属官的履历,是蜀汉政府重点培养的接班人,为蜀汉后期的实权人物。

2、荆州士人长期掌控蜀汉的权力中枢

所谓的“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都是有荆州背景的人物。

这里要强调,蒋琬和费祎都有丞相府文职属官的履历,其实就是诸葛亮的亲信,故被诸葛亮选为接班人。另外,费祎和董允都是随父辈从荆州迁居到益州,年轻时就被刘备看好、并选为太子近臣。

整个蜀汉上层,主体由丞相府荆州人士、丞相府外围荆州人士和东州派所构成。荆州士人在蜀汉政权处于权力中心的地位。

3、荆州籍集团形成了蜀汉政治垄断的特权阶层

评价特权阶层是否存在,主要看是不是形成制度或惯例,一要看权力阶层是否固化,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是否掌控在少数人手中,二要是这种特权是否形成世袭。

蜀汉政权的中枢长期被有丞相府出身的荆州籍人士掌控,并且荆州籍官二代得到重点培养和入仕高级职位。

相比东州派子弟一般入职中阶职位,益州本土子弟一直处于被打压的状态,足以说明蜀汉政权的阶层固化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最明显的案例,比如向朗。他师从于司马徽,与诸葛亮非常亲近,因此被请为丞相长史。因为包庇马谡被免职,事后很快又得到了重用,更不可思议的他作为文职官员出身最后还能被封为亭侯。而他的侄子向宠被诸葛亮推荐为禁军司令。

向宠后来莫名其妙死于南中,说明就是一个庸才加蠢材。

按照汉制,重臣开府必须承担府官及下属薪资费用。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另外,诸葛亮出行都配有吹鼓和百名卫士,也是不小的花费。诸葛亮和蒋琬均开府治事,要治理好国家大事,手里没有一点经济特权还真支撑不起。

三、荆州士人特权垄断下的蜀汉政权必然脆弱

蜀汉是以北方元老及荆州士人为主体的外来政权。随着老一代北方元老的凋零,这个以荆州士人为骨干的特权政府能依靠的人越来越少。

尽管刘备采用联姻的方式笼络少量益州世家加入到政权中来,但仍由处于边缘点缀的作用。

在刘备时期,蜀汉政府还能大胆征召东州派和部分益州世族士人。到了诸葛亮专权时代,蜀汉政府对益州人士的使用越发谨慎了,生怕他们连体做大。于是蜀汉政府出现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宁可大胆使用外来降将,也不愿多给益州本地土人机会。

这种以丞相府荆州人士专权垄断的行为,自然不得人心,于是蜀汉内部发生许多奇怪的事情。

比如廖立骂刘备事件、小参军杨仪下令杀掉魏延大将军事件、费祎被刺事件等等。后来刘惮纵容黄皓专权,实际就是对荆州人士长期垄断政治的反击而已。

蜀汉政权统治下的益州,还有更奇葩的事。一群无事可做的益州名流整天在研究三国谁才是真命天子。经过他们的研究,得出结论“代汉者,当涂高也”,是指曹魏。公然宣扬曹魏是正统。可见益州士民对蜀汉政权有多恨。所谓众怒难犯,蜀汉政权只能装聋作哑。

由于荆州人士专权,导致蜀汉官员本地化难以实施,结果人才严重断档,统治的社会根基薄弱,这样极少数人垄断下专权政体十分脆弱。

结果邓艾一支偏师出现在江油城下,人数占优、体力占优的蜀军毫无战力,全线崩溃。其根本原因就是益州士卒根本不愿为蜀汉政权死战。

总结

蜀汉作为入主益州的外来政权,荆州士人在其中担当重要作用。随着北方元老派的去世。以诸葛亮为领袖的荆州士人开始长期掌控蜀汉政权的中枢,形成荆州籍“蜀汉四相”承继体系,使荆州士人在蜀汉政权中处于中心地位。

刘备集团在入主益州初期,以荆州士人为重要力量、同时拉拢东州派共同管理益州,有利于将统治权牢固地掌控在自己手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过度集中在以荆州士人为代表的少数人手里,势必形成特权垄断阶层,丧失益州本地豪强和民众的支持,因此,荆州士人虽然在蜀汉政权中处于中心地位,但这种地位并不稳固,稍有外力,就会倾覆。

0 阅读:26

小鹿雨中听史

简介:读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