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众将闹意见,粟裕一声不吭,毛主席用两字表明立场

新新史界 2024-04-08 09:34:28

1947年8月,粟裕感觉很憋屈,原因有两个:第一,打了败仗;第二,部队闹家务。

打了败仗是专业能力不行,部队闹家务是个人威望不够,这两条放在任意一个将领身上,感觉都不会好受。

而当时的粟裕就陷入这种困境,一代名将险些自暴自弃,幸好毛主席把他拉了上来。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一,常胜将军吃了败仗

谈起粟裕,后世多冠以“战神”称号,在大多数书籍文章中,粟裕似乎是百战百胜、未尝败绩,对一些失利、挫折,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直接不提。

我们了解历史,要本着客观真实而去,有就是有,不应遮遮掩掩。

本文要说的正是华野在七月分兵后,粟裕遭遇的一场失败:南临战役。

1947年6月,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作战,中央军委致电陈毅、粟裕等人,要求华野兵分三路,出击外线。

当时的华野刚在孟良崮取得一场大胜,粟裕正打算乘胜追击、再打几个漂亮仗,中央的命令一到,粟裕也不拖沓,立即临时变阵,把全军分为叶、陶的第1、4纵,陈、唐的第3、8、10纵,以及他和陈毅直接指挥的第2、6、7、9纵。

多路出击,让敌人应对不暇自然是好事,但这种战术成功的条件很苛刻,既需要各部配合默契、也要求迷雾够多,能够绕昏敌人。试想,全军一分为三,主将只能坐镇一队,如果被敌人认准,不顾另外两队,重兵死攻主队,那优劣形势就要瞬间逆转了。

粟裕深知其中门道,因此在南临战役前,粟裕频频调动叶陶、陈唐纵队,让敌军分开围堵、无法抱团。而他本人则带兵进驻南麻一带,计划歼灭国军精锐整编第11师。

可以说,粟裕的计划很完美,一旦成行,这将会是堪比孟良崮战役的一场大胜。

然而,意外出现了。

当时正值山东雨季,连日暴雨让粟裕部的进攻缓慢,国军很快意识到华野主力就在南临战场上,蒋介石连夜调集整编第9师、25师、64师、75师火速支援。

后续双方交火细节,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南临战役我军败了,“天才将军”粟裕尝到了失利的苦头。

二,华野闹起了家务

在军队里,打胜仗了什么都好说,要是吃了败仗,一点小问题也会变成大冲突,华野的情况更加特殊。

特殊在哪里呢?

西野彭老总军政双优、独挑大梁,即使偶有失利,部队也只会上下齐心克服困难;中野有刘帅、邓公两位有“元帅之姿”的首长坐镇,军队将领也都用惯了的老部下;四野林总威望极高,又有罗荣桓这个政工元帅在旁辅佐,军中少有不和。

唯有华野内部最为复杂,陈毅虽为一把手,军事主官却是粟裕,而粟裕又因资历浅,难以服众,导致军中山头林立、有不少刺头将军。

南临战役后,部队里开始传出不和谐的声音,时任华野副政委的谭震林,率先在军中对粟裕提出批评,他指责粟裕在战术上存在巨大疏忽,导致全军溃败,应该为战役失利负责。

有谭震林带头,华野家务问题彻底爆发,此前对粟裕多有成见的一些将领,纷纷发言声援谭震林,甚至有人要求向中央提议,撤去粟裕的职务。

三,粟裕一人扛下所有

面对部队里的批评,一向有谦谦君子之风的粟裕,没有任何争论。

事后,中央毛主席收到一封来自华野的电报,其内容如下。这是一封十分特殊的电报,建议各位仔细阅读。

请注意,电报文末只有一个“粟”字,在此之前,华野给中央发电报,署名基本都是“陈粟”或者“陈粟谭”,很少有单人署名的情况。

也就是说,这是粟裕独自发的电报,而且内容是请求中央惩处。粟裕的意思很明显:战役失败本该有很多方面原因,但有人把责任全部归于粟裕头上,那他也不多争论,直接自己抗下所有。

粟裕这种敢于担当、绝不推脱扯皮的性格,早在他少年时期就有过表现,

在粟裕7岁时,其父把他送到一个私塾读书,当时新式学堂已经流行起来,在粟裕所读的私塾旁边,就有一所名为“第八国民学校”的学堂。由于不喜欢私塾的教学方式,小粟裕多次偷跑到隔壁的学堂听课,同行的还有不少私塾同学。

由于偷跑的学生越来越多,私塾老师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并堵在门口。当小粟裕等人回到私塾时,铁青着脸的老师拿出戒尺,想要挨个惩罚,粟裕见状挺身而出,大声说道:“这不关他们的事,要罚就罚我一个”。

在南临战役失利后,粟裕再次挺起身来,想要承担所有责罚。不过,他的想法落了空。

毛主席在看完粟裕的请惩信后,不仅没有因战败生气,反而回电安慰道:“粟裕同志电悉。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各位如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下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和诸将的往来电报,在名字后面称呼“同志”的寥寥无几。

世上哪有不犯错的人,哪有不打败仗的将军,小败一场又怎样,只要你有能力,鼓起劲来,胜利就在眼前。

毛主席真不愧一代伟人,他不拘一场战斗的得失,罕见的以“同志”相称、安抚粟裕,也借此表明对粟裕的坚定支持,华野内部的不和声音很快消失不见。

0 阅读:42

新新史界

简介: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