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帅怒批黄克诚,撤其司令职务,黄老坦然道:我有话直说

新新史界 2024-04-07 10:17:57

1940年12月,华中新四军两位首长胡服(刘少奇)、陈毅联名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就部队中的人事变动,请示军委。

胡、陈两人作为华中方面的大佬,任何一人在中央都有不小的话语权,此番两人联名致电,可见事情不小。

具体发生了什么呢?

一,被撤职的黄司令

1940年11月末,华中新四军在江苏宝应一带,发动了一场针对顽军的战斗,即曹甸战役。

此战前不久,新四军刚在黄桥战役中取得大捷,所以上到胡服、陈毅,下到普通士兵,都认为曹甸战役也会是一场大胜。

然而,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傻眼了。

曹甸战役,我军不仅没有取得既定战略目标,还损兵折将,是一次真正的败仗。

军队打仗,胜了论功行赏,败了自然要追究责任、该罚则罚。华中新四军指挥部很快就认定第五纵队司令黄克诚,消极应战,应为战败负责。

华中方面先是在军中召开大会,点名批评黄克诚,而后致电中央,由于事情重大,且黄克诚身份有点特殊,指挥部再三商讨后,决定由胡服、陈毅两人联名向中央说明情况。

为何说黄克诚身份特殊呢?

1940年中旬,为壮大江北地区的新四军力量,中央决定抽调一支八路军部队支援华中,挑来挑去,最后决定由冀鲁豫军区司令黄克诚带兵南下,当年10月,这支八路军正式和新四军汇合。

也就是说,黄司令带着八路军主力千里迢迢来奔,刚打第一场能放上桌面的战斗,不仅失败不说,还要让他“背锅”,难免会让人多想:你这不是欺负外来户吗?

仿佛是为了杜绝这种猜想,胡、陈同时站出来,把前前后后梳理、解释了好几遍才算罢休。

至此,黄司令被撤了职,专任纵队政委,司令一职由陈毅接手。

二,黄克诚干了啥?

作为一名将领,会不会打仗是一回事,想不想打仗又是另外一回事。天分不够、有心想打胜仗,却打不赢,也不会有人多说什么。但要是有能力取胜,却消极应战甚至避战,那可就要受千夫所指了。

华中指挥部给黄克诚定的正是:消极应战,这下事情严重了,再稍有差池,黄克诚可能一落到底,冷板凳坐穿。

黄克诚究竟干了啥?会让胡服、陈毅给他扣上这顶帽子呢?

自陈毅、粟裕带领一支新四军渡江进入苏北后,当地的土皇帝韩德勤对此十分不满,觉得新四军扰了自己的皇帝梦。再加上蒋介石多次在背后撺掇,韩德勤更加敌视新四军,多次派兵进攻,并在黄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战斗,但被我军打退。

黄桥战后,蒋介石大为恼火,连发电报,怒斥韩德勤愚蠢如猪,韩德勤自感没面,只能转头再次图谋进攻。

国军一欺再欺,陈毅忍无可忍,决意率先进攻曹甸一带,彻底消灭韩德勤。对于陈毅的想法,指挥部里一片赞成。

然而在这种时候,黄克诚却提出了反对。

不少人傻眼了,国军如此欺人,正该果断反击,你黄克诚作为老八路,更应该带头冲锋,怎么还先自打退堂鼓呢?

面对众人的不解,黄克诚列出了两条原因:第一:如今国共正在重庆谈判抗日事宜,且中央早有规定,不可先打第一枪。此次计划吃下韩德勤部,更不合于中央要求;

第二:进攻和防守有大差别,黄桥战役我军主要是防守,此番进攻,我军兵力没有优势,不宜贸然进攻;

黄克诚认为,韩德勤和我军已有血仇,歼灭其部,是早晚的事情,但绝不是眼下。

不过敌人确实欺人太甚,为此黄克诚又提出三条应对方法:

第一:在敌军几个主要据点之间构建防御工事,我军穿插其间,逐步切断敌人间的联系;

第二:派出侦察兵熟悉地形、摸清各方向敌人兵力部署,对我军进攻各部做出分配,找一个万全之策;

第三:隐藏我军主力,派出多个小部队,迷惑敌人,并寻其弱点。

从上可以看出,黄克诚并非不支持进攻韩德勤,而是觉得时机不够成熟、应该循而图之。

在此多说一句,起初中央也对陈毅、胡服计划吃掉韩德勤部的做法不太赞同,毕竟要维护抗日大局。但在陈毅坚持下,中央最终决定可以给韩德勤一点小教训,但是不能大打。

陈毅决定大打、全歼韩德勤;黄克诚坚持缓打、逐步食之;中央则认为应该小打、给点小教训。三方意见不一,这就有点闹心了。

三,黄克诚是否消极应战

陈毅和黄克诚因作战想法不同,在指挥部当场争执起来,黄将军的性子,大家也都清楚,是一个说话直来直往的主,于是两人越争越闹,最终不欢而散。

而曹甸战役也按照陈毅指示,如期开打了。

然而,我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竟然只攻占了曹甸的外围据点,根本突围不进核心地带。再加上部队各纵新编不久,配合欠缺,一度出现你打我停、我进你退的情况,曹甸战役最终失败。

战后,指挥部进行了大会总结,胡服、陈毅两人在讲解完情况后,一致认为此战失利原因是黄克诚带着情绪、消极应战,应该惩处撤职,甚至还批评他是“倾投降主义”(倾前面有个“右”字,因是高风险词汇,本文省去)。

对于胡、陈的结论是否正确,各位看完上述背景后,可以先行判断。我们继续讲黄克诚的态度。

面对批评和“投降主义”的定性,黄克诚泰然处之,在此之前,他已经有过这种“不公”时刻。

早在黄克诚参加革命之初,他曾在永兴县暴动期间,拒绝立即暴动,而是要先做群众工作、积攒力量。为此,黄克诚人生第一次被扣上“倾投降主义”的帽子,甚至有许多党内同志如同仇人一般,指责他的“投降”倾向。

多年后,黄克诚就此事回忆道:“我作为一个党员,在党的会议上表达自己的净净忠言,有什么可怕的?有什么可顾虑的?”

只要心中为党、为了解放事业,有话就说,毫无顾虑,这就是一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

那么黄克诚是否消极应战呢?

在黄克诚被批一年多后,胡服最先反应过来,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当年黄克诚的看法是正确的,不应批评他。而陈毅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1945年,当黄克诚带队北上支援东北时,陈毅亲自到场送行,态度诚恳的说道:“过去我有批评错的地方,请你多加原谅,曹甸战役失利,其实责任在我”。

对此,黄将军一笑而过,反而温言劝慰陈毅:“军长不必自责”,这就是黄大将的格局!

胡服、陈毅能够知错就认,以首长身份,低头道歉,足见胸襟之宽广。

0 阅读:304

新新史界

简介: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