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与疾病:情志病—悲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秋气,“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是霜降节气的命名由来,“霜降”的意思是天气渐冷,开始出现白露,节气特点以北方较为明显,而南方要错后半个月左右,“霜降”之时,日平均气温要下降4—6°C,这样的天气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秋季日照减少,花木开始凋零,特别到霜降之后,更有一种悲凉之感。正如唐 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使人触景生情,心中产生凄凉、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秋风秋雨愁煞人”,老年人尤其容易引起垂暮之感。中医认为,“喜、怒、思、忧、恐”五志之中,肺在志为忧,忧的情绪很容易伤肺。“悲秋”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四季的精神调摄中,黄帝内经对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着墨尤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季节,均是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均容易使人出现情绪低落、忧郁、惆怅,进而出现抑郁症。自古“佳人伤春,才子悲秋”,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写照。情志致病自古就有论述,五志分别对应五脏。《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精神活动过度对人体的损伤。《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悲秋”可以损伤正气而出现气短等症。悲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肺部疾病,反过来,肺部疾病多有悲,因此控制好情绪,既未病先防,又既病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