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国民党上将韩复榘被枪决,他的妻子高艺珍带着子女不知所措,原西北军将领闻承烈仗义出手,派火车把高艺珍一家接到西安。 1938年的冬天,寒风凛冽。河南的土地上,积雪尚未消融,空气中弥漫着肃杀的气息。 高艺珍,这个裹着小脚的女人,内心焦虑不安。当时韩复榘被蒋介石抓走已经十三天了,一点消息都没有。她心里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她深知丈夫的性格,直来直去,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在西安事变中与蒋介石的过节。 果然,噩耗传来,《扫荡报》刊登了韩复榘被枪决的消息,罪名是“不听命令,擅自撤退”。 当时高艺珍几乎昏厥。她想起与韩复榘的初识,那个负债累累、衣衫褴褛的年轻人,如今却倒在了枪口之下。 她悲痛欲绝,却不得不强打精神。五个孩子,两位姨太太,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韩复榘,先在西北军混过,后来改投蒋介石,最后当上了山东省主席。在抗日战争初期,他率部抵抗日军,但在战略撤退的问题上与蒋介石产生分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韩复榘死后,他的家人陷入了困境。收尸的任务落在了15岁的次子韩嗣燠和二姨太纪甘青身上。 韩嗣燠,从小锦衣玉食,在私立学校学习英语,对父亲的死感到不公。他觉得蒋介石把重炮旅撤走了,害得他爸部队顶不住日军进攻,所以部队撤退不全是父亲的错。 纪甘青,曾经的风月场名伶,嫁给韩复榘后逐渐失宠。她与勤务员杨光私通,被韩复榘发现后,杨光被处死,她则被饶恕。此行收殓尸骸,也是为了报答韩复榘当初的救命之恩。 刑场上,韩复榘七枪毙命,两人默默看着他的尸体,心里五味杂陈。他们将韩复榘安葬在河南信阳鸡公山,纪甘青随后离开韩家,不知所踪。 韩家的生活急转直下,从奢华到贫困,“逃兵家属”的标签让他们饱受世人冷眼。高艺珍不得不带着孩子们四处逃难。 韩嗣燮,他父亲去世后,精神状况很差,住进了精神病院。那时三姨太李玉卿,也曾是青楼女子,嫁给韩复榘后与厨子私通,韩复榘处死了厨子,却因为她生了儿子韩嗣熿而饶恕了她。 如今,李玉卿提出要带走韩嗣熿和一部分家产,与高艺珍对簿公堂,最终败诉,净身出户。纪甘青和李玉卿,都是乱世中的小人物,她们的选择不同,却都带着悲剧色彩。 纪甘青追求自由,李玉卿追求现实,但她们最终都失去了依靠,命运飘零。高艺珍一家危急时刻,幸好得到闻承烈等人的帮助,总算松了口气。 漯河,高艺珍带着孩子们日子过得不容易,闻承烈知道了。闻承烈,原西北军将领,曾与韩复榘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两人关系复杂。 韩复榘投蒋后,曾险些杀掉不愿背叛冯玉祥的闻承烈,后来又任命他为济南市长,却又因其不善逢迎日本人而将其撤职。 抗战开始,韩复榘卡着闻承烈的兵权,让他上不了战场。韩家落难,闻承烈还是把他们接到西安,还帮了不少忙。高艺珍一家在西安住不惯,辗转到了武汉,不久又因武汉会战爆发,逃往香港。 在香港,高艺珍的积蓄很快用完,生活再次陷入困境。此时,原西北军将领秦德纯、孙连仲等人向蒋介石求情,蒋介石出于政治考量,批了一笔“抚恤金”给高艺珍。 这笔钱让韩家暂时缓解了经济压力,但香港的生活成本高,他们不得不再次搬迁,前往上海租界。在租界平静地住了两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来了,高艺珍一家不得不再次逃亡。高艺珍一家原本打算去西安,却在途中被日军发现,强行送往北平。 在北平,高艺珍租住在富强胡同的一处房子里,生活依然拮据。长子韩嗣燮的病情恶化,最终病逝在精神病院。次子韩嗣燠为了避免麻烦,改名韩子华,进入何其巩创办的“中国大学”读书。韩复榘的兄弟何其巩,那所大学的老师多半抗日。 1942年,韩子华与谷一之结婚。谷良民是韩复榘的心腹,从小就跟韩家订了亲。谷良民派人将女儿送到北平,并带来了丰厚的嫁妆,这笔钱无疑是雪中送炭,帮助韩家在北平安顿下来。 1948年,北平局势紧张,许多人纷纷逃离。高艺珍也考虑是否要前往台湾或美国,但韩子华认为他们只是普通百姓,留下不会有事。 北平解放后,高艺珍写信给政府,要求归还韩复榘在北平的房产。政府重视这封信,调查后把房子还给了韩家。房子有了着落,他们也感受到了政府公平的一面。 韩家的孩子们也开始了新的生活。韩子华参加了南下工作团,后来又加入志愿军赴朝作战,荣立三等功。三子韩嗣烽在陕西交通部门工作。四子韩嗣熿考入清华大学,后留学奥地利,最终定居国外。 韩嗣虑女儿现在是北京电力专科学校的高级工程师。韩复榘家族的命运,如同乱世中的一叶扁舟,经历了风雨飘摇,最终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高艺珍,一个裹着小脚的女人,用她的坚韧和爱,守护着这个家庭,教育孩子们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才。 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风貌。韩复榘家族的经历,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相信希望,相信爱,相信未来。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1938年1月,国民党上将韩复榘被枪决,他的妻子高艺珍带着子女不知所措,原西北军
沐白史记鹿
2024-11-15 17:01: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