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8年某日,明太祖朱元璋高高兴兴打开一份“万言书”,岂料刚看了没几行就勃然大怒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30 16:24:20

洪武8年某日,明太祖朱元璋高高兴兴打开一份“万言书”,岂料刚看了没几行就勃然大怒:“来人呐,把上万言书的家伙给朕抓起来,狠狠地打!”被朱元璋处以廷杖之刑的这名官员名叫茹太素,时任刑部主事。 朱元璋出身底层,以一段充满艰辛与逆袭的传奇人生载入史册。 他的起点比大多数历史人物更加卑微,从一个放牛娃,到一名和尚,再到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的奋斗史是中国历史中少见的励志篇章。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是老实巴交的佃农,全家靠为地主种田为生,日子清贫得连老鼠也难觅一口粮。 朱元璋幼时的生活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虽然他天资聪颖,但家中无法负担学费,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孩子走进学堂,而自己被迫在地主家放牛。 地主刘德不仅对朱元璋刻薄无情,还时常克扣他的饭食,这让他从小感受到了社会的严酷与不公。这样的生活让朱元璋深刻体会到贫苦农民的艰难,也为他后来推翻暴元的信念埋下了种子。 15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瘟疫夺走了父母和哥哥的生命,朱元璋不得不依靠邻居的接济,将亲人埋葬在邻居赠予的一块薄田上。 接连的打击使得这个少年一无所有,被迫踏上流浪的道路。 无家可归的朱元璋在17岁时选择到皇觉寺出家,成为一名和尚。 虽然佛门生活为他提供了短暂的庇护,但寺庙的经济状况同样拮据,最终不得不让僧众下山化缘。 朱元璋手持钵盂,开始了在乡间的游历,这一经历不仅让他勉强维持生计,更为他开启了一段广泛的社会观察之旅。 在化缘途中,朱元璋走访了许多名山古刹,接触到各种石刻与文人遗墨。 他一路向南至合肥,再向西进入河南的固始、信阳等地,沿途亲眼目睹了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也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 在河南陈州,他参观了包公祠,并被对联“明察秋毫巧断案,铁面无私无愧心”深深触动,萌生了为民请命的决心。 三年后,朱元璋回到皇觉寺,他的学识和眼界大为提升。 这段经历让他不仅从文盲成长为识字达理之人,还使他深刻认识到元朝统治的残酷与腐败,为日后投身反元斗争奠定了基础。 25岁时,元朝的暴政已引发民间的广泛反抗。 红巾军的起义席卷南方,朱元璋决定加入这支反元力量。 他在红巾军中迅速崭露头角,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政治智慧逐渐赢得众人的认可。 经过15年的浴血奋战,他在40岁时于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明朝建国初年,朱元璋广纳贤士,宋濂便是其中之一。 宋濂早年曾游学京师,学识渊博,文采斐然。朱元璋龙袍加身后,特意将宋濂召入京中,授予翰林学士之职,委以重任。 宋濂为人忠厚正直,处事谨慎,在朱元璋身边辅佐左右近二十载,备受信任。每逢国事议政,宋濂总是据理力争,从不阿谀奉承。朱元璋虽然脾气暴烈,却也欣赏宋濂敢于直言的个性。日久天长,君臣二人倒也相互欣赏,情谊日深。 洪武八年的一天,朱元璋刚刚批阅完奏章,心情颇佳,却不料看到一份万言书,顿时勃然大怒。 这份长达万言的奏折出自刑部主事茹太素之手,严厉批评朝中大臣不称职、庸碌无能。朱元璋龙颜大怒,下令将茹太素拿下,重杖责打。 朝堂之上,群臣战战兢兢,面面相觑,深怕君王迁怒。 只有宋濂挺身而出,为茹太素辩护。原来茹太素一向忠心耿耿,只是言辞犀利了些。 宋濂据理力争,提醒朱元璋曾允诺群臣直言进谏,不应因一时忿怒而治人之罪。否则上下离心,后果不堪设想。 朱元璋听罢,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半晌,他拍案而起,意识到自己差点被情绪冲昏了头脑。 他当众承认错误,撤销对茹太素的处罚,并再次强调君臣应当坦诚相见,臣子们切莫畏首畏尾、唯唯诺诺。 此番事件后,朱元璋对宋濂愈发赏识。 数年前,朱元璋曾与宋濂促膝长谈,听他详述儒家治国之道。宋濂博古通今,言语恳切,其见解令朱元璋茅塞顿开。 自此,每逢朝政棘手,朱元璋总会与宋濂商讨,屡获良方妙计。 朱元璋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坚韧与智慧,也离不开身边一批文人的支持。 起义期间,他吸引了许多有才之士加入,其中包括被誉为“浙东四先生”的宋濂、章溢、叶琛和刘伯温。 特别是刘伯温,这位谋士与朱元璋关系密切,其战略思想和治国理念对朱元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元璋的诗歌作品虽不以细腻著称,却充满了直白而宏大的气魄。 例如,他的《雪压枝头低》写道:“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逆境中的不屈精神,折射出他的人生轨迹。 此外,朱元璋也重视书法,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以苍劲有力的风格为后世所称道,他对文官集团的管理同样展现了他的文字能力。 有一次,他因一名官员奏折内容冗长却空洞,直接惩罚对方,并要求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汇报。 朱元璋是草根逆袭的典范,他从社会底层走向权力巅峰的过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蕴含着勤奋和智慧的力量。 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敏锐的政治眼光,缔造了明朝这一辉煌的王朝,同时以诗歌和书法等文化成就为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

0 阅读:125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