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冯顺弟被46岁的胡铁花看中,请媒婆上门求亲,冯父嫌他年纪大,还带着两个前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02 19:17:49

14岁的冯顺弟被46岁的胡铁花看中,请媒婆上门求亲,冯父嫌他年纪大,还带着两个前任留下的6个儿女,谁知冯顺弟却说:“我嫁”。 冯顺弟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人熟知,但她却是近代中国一位伟大人物的母亲——胡适。 作为一位在战乱时代独自抚养孩子成长的女性,她的经历充满了艰难与磨砺,而她对孩子的教育和无私付出成就了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人物。 冯顺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生活从未赋予她优越的条件。既没有出众的容貌,也没有显赫的才学,她的童年在贫困与劳作中度过。贫困的现实没有击垮她对生活的热情,她始终在尝试改变家庭的处境。 十四岁那年,冯顺弟的人生迎来了转折。那一年,顺弟随着弟弟去姑妈家参加太子会,在路上听闻了"三先生"胡铁花的大名。据说他不仅能安排"太子会",还能让烟馆关门,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散会时,顺弟跟着人群往家走,忽然听见有人说"三先生来了"。只见路人自觉让出一条道,恭敬地喊着"三先生"。 顺弟从人群中瞥见了胡铁花的身影,只见他身材魁梧,面色黝黑,据说是因为常年在长城外征战,脸晒成了这般模样。 就在顺弟随意一瞥的时候,胡铁花也正好看向了她。 原来,他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头发垂地的少女,看出了她的不凡之处。胡铁花随即吩咐身边的月吉先生上前打听顺弟的情况。 月吉先生来到顺弟姑妈跟前,笑呵呵地问这是不是她家金灶舅的女儿,又夸顺弟有福相,问她许了人家没有。 顺弟听得一愣,霎时羞红了脸,连忙牵起弟弟跑开了。她哪里知道,这短短的一瞥,便注定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三年后的一天,17岁的顺弟还是待字闺中。 忽然,一个媒人登门,正是胡铁花的伯母。媒人开门见山,要了顺弟的生辰八字,说是要与胡铁花合八字。 顺弟的父亲金灶听后连连摆手,说自家女儿配不上做官太太。 谁知媒人一拍大腿,说胡铁花就是想要个庄稼人家的女儿,身子骨结实,不像从前那两房痨病鬼似的弱不禁风。但金灶仍是不松口,坚决不愿让女儿做填房。 媒人只得作罢,说让金灶再好好商量商量,便告辞了。 金灶回屋与妻子商议此事。他的妻子勃然大怒,说什么也不能把女儿嫁给一个年近半百的鳏夫,何况还是做填房,受尽欺凌。她宁愿一辈子养着女儿,也不愿她受这份罪。夫妻俩争执了半天,才想起最该问的是顺弟自己的想法。 晚饭后,金灶夫妇来到女儿房中,将此事说了。顺弟默默地做着针线,心中早已有了主意。 她想到父亲终日辛劳,为了盖新房,还要冒着危险上山挑石头。母亲整日为生计发愁,脸上难见笑容。若是嫁给胡铁花,高额的聘金彩礼,定能让父母的生活好转许多。 更何况,胡铁花是个名望很高的人,嫁给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顺弟并不觉得50岁的男人算老,甚至可以称得上英俊潇洒。她主意已定,便对父母说:"我愿意嫁。" 尽管父母百般劝阻,顺弟仍是执意要嫁。 17岁那年,在亲朋的见证下,顺弟含羞答应,与胡铁花完婚。新婚之夜,少女怀着忐忑和期待,步入了洞房。 当她看到身旁白发苍苍的丈夫时,心中五味杂陈,有欣喜,也有不安。但她很快镇定下来,温顺地接受了丈夫的爱抚。 胡铁花是贡士出身,热爱读书,懂得如何处理家庭事务。 在婚后相处的几年中,他教授冯顺弟识字和生活道理,这位年轻的妻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许多文化和见识。 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的感情让这个看似悬殊的婚姻有了温暖的色彩。 然而,这段婚姻并未持续太久。冯顺弟二十三岁时,丈夫胡传因病去世。 年纪轻轻的她不得不面对独自守寡的生活。在胡传的前两段婚姻中留下的子女,有的年龄甚至与她相仿,这让她在胡家这个大家庭中的处境尤为艰难。 尽管如此,她并未因此自怨自艾。胡传的早逝和复杂的家族环境并未让她屈服。 她以惊人的毅力扛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年幼的胡适,并尽力维持胡家的体面。 日复一日的辛劳锤炼了她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培养了她坚韧的性格。 胡传的离世后,冯顺弟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胡适的身上。 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从胡适小时候起,便手把手教他识字和基础知识。 胡适还未入学时,便已经能够识读不少汉字,在知识上远远领先于同龄人。 随着胡适渐渐长大,冯顺弟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水平已无法满足他的学习需求,于是她将他送入私塾,接受更好的教育。 私塾的费用对一个单亲母亲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她从未因此放弃。她通过省吃俭用和各种努力,竭尽全力支持胡适的求学之路。 她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对品德的培养。 她既不会过度溺爱,也不会过多指责,而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既给予孩子自由,又不放纵行为。 在胡适的成长过程中,她既是母亲,也是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胡适能够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胡适没有辜负母亲的期待。在母亲的支持下,他不断学习,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 他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思想主张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民主和科学的倡导更是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0 阅读:54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