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男子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43岁的妹妹捐献了1040毫升骨髓救亲哥!然而谁也没料到,妹妹8年后身患重疾,哥哥的做法却令人动容。 那是2017年的一个冬日,江苏东海县人民医院的无菌病房外,53岁的王江坐在轮椅上,透过玻璃窗默默注视着病房内的妹妹王玲。他虚弱地靠在轮椅上,刚刚经历了6个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身体几乎耗尽了全部力气。然而望着病房内的妹妹,王江的眼中却充满了希望。八年前,他躺在病房里,是妹妹在外面守护;如今角色对调,他在外守护着病房内的妹妹。 时光回溯到2009年10月,那时的王江正值壮年,却突然高烧不退,体温高达40摄氏度,伴随着剧烈头痛和极度乏力。家人连忙将他送往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给出了令人震惊的诊断:王江患上了"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一种罕见且危及生命的血液疾病。 "如果不尽快进行骨髓移植,病人很难坚持下去。"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骨髓移植成了王江唯一的生存希望。全家人立即进行了配型检查,然而两个哥哥的骨髓都与王江不匹配,最后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妹妹王玲身上。 检查结果出来了,王玲的骨髓与王江高度匹配!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骨髓移植的痛苦和风险也让全家人陷入了犹豫。然而,43岁的王玲却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捐献。在她看来,三哥王江从小就疼她,两人年龄相近,感情最为深厚,如今能救哥哥一命,她义不容辞。 2009年11月,王玲躺在手术台上,医生需要在她的骶骨处插入长针直接抽取骨髓液。为了保证骨髓的质量,整个过程不能使用麻药。每一次穿刺都如同利刃在身体内部翻搅,疼痛难以言表。然而,仅靠一次穿刺只能抽取20毫升骨髓,而移植所需的量远不止这些。 最终,王玲忍受了多达52次的穿刺,总共捐献了1040毫升的骨髓。手术结束时,她已经疼得浑身是汗,但第一句话却是问医生:"够了吗?"她担心骨髓不够无法救活哥哥。 王江接受了移植手术,骨髓融合得很好,他逐渐恢复了健康。但王玲却因为大量骨髓被抽取,一度虚弱得连走路都困难,白细胞和血小板大量减少,免疫力极低。为了恢复健康,她不得不卧床静养,服用大量营养剂和药物。这场生死考验让兄妹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王江发誓要用余生报答妹妹的大爱。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开玩笑。八年后的2017年,王玲开始频繁感到身体不适,低烧、乏力、食欲不振,有时甚至会突然晕倒。皮肤和嘴唇变得苍白,仿佛失去了所有血色。经过检查,医生杨永功给出了可怕的诊断:王玲患上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而且病情比当年王江的还要严重。 当王江得知妹妹王玲患上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时,内心自责不已。他总觉得,如果当年妹妹没有捐献骨髓救自己,也许她就不会遭此不幸。如今命运之轮转到了妹妹身上,王江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生命去延续妹妹的生命。 然而让王江没想到的是,妹妹王玲拒绝了他的好意。"你已经53岁了,年纪不小了,我不希望你为了救我再受罪。"王玲坚定地说道。她宁愿放弃治疗,也不愿意哥哥再次经历骨髓抽取的痛苦。 面对这一情况,主治医生杨永功也犹豫了。一方面,他理解王玲的担忧;另一方面,他也有专业上的顾虑——八年前王玲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在王江体内存活了这么久,可能已经发生了基因变异,移植给王玲的成功率存在不确定性。 幸运的是,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发现王江的骨髓与王玲高度匹配,完全可以用于捐献。这个令人欣喜的消息给了一家人希望,但王玲仍然担心哥哥的健康。 为了减轻王江的负担,医生提出了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像八年前一样,同时采集外周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另一种则只采集外周造血干细胞,虽然成功率只有75%,但对捐献者的身体伤害较小。考虑到哥哥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王玲毅然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宁愿自己承担更大的风险。 王江表面上同意了妹妹的决定,但他私下里却对医生说:"如果需要骨髓,随时可以从我这里取。"这种默默无言的爱,让医务人员都为之动容。 2017年12月11日,医生开始为王江采集外周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整个过程长达6个小时,王江一动不敢动,生怕影响采集效果。最终,医生成功采集了300多毫升的混悬液。采集结束后,王江已虚弱得站不稳,医护人员不得不用轮椅将他推到妹妹的无菌病房前。 隔着玻璃窗,兄妹二人四目相对。八年前,王江在里面,妹妹在外面;如今,妹妹在里面,他在外面。这种角色的转换,让他们不禁相视一笑,彼此心中涌动着说不出的情感。 令人欣慰的是,王江的造血干细胞在王玲体内没有产生排异反应,手术非常成功。第二天,王江就出院了,而王玲则继续留在医院观察。从那之后,王江每天都会到医院看望妹妹,关心她的恢复情况。 有一次,当王江哽咽着回忆这八年来一家人经历的磨难时,王玲笑着安慰他:"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我们克服不了的。"
2009年,一男子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43岁的妹妹捐献了1040毫升骨髓救亲哥
熹然说历史
2025-05-03 16:27:46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