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比光刻机还要贵重的科技重器,单台设备价格就高达10亿,核心制造技术却被日本垄断20年之久,受困于此的中国终于在2019年实现了突破,造出的机器精度超越日本制造,并成功实现量产。 2019年,中国科技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三家中国企业几乎同时宣布攻克了OLED蒸镀机核心技术,一举打破了日本Canon Tokki长达20年的技术垄断。这个消息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在显示技术领域却掀起了一场无声的革命。 要知道,蒸镀机被誉为"屏幕界的光刻机",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半导体领域的光刻机。这种设备是生产OLED屏幕的关键,其工作原理是在高真空环境下,将OLED有机发光材料精确地蒸镀到基板上,形成发光器件。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精度控制,是OLED屏幕生产的"命脉"。 合肥欣奕华公司是首批宣布突破的企业之一,其技术团队不仅攻克了蒸镀机技术,更实现了超越。日本Canon Tokki公司的蒸镀机在蒸镀过程中,能将误差控制在3微米以内,而欣奕华团队研制的蒸镀机对位系统,将这一精度提升到了1.5微米之内,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欣奕华之外,中山凯旋公司和合肥莱德公司也相继宣布攻破了蒸镀机技术壁垒。三家企业各有所长,但都在关键技术指标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欣奕华集团已经完成了蒸发速率稳定性控制、有机材料共蒸分子掺杂比例控制等技术的突破,而且在长时间蒸发稳定性、蒸镀厚度均匀性、膜层分子结构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上,已与国际领先企业不相上下。 这场技术突围之所以意义重大,还在于蒸镀机的天价成本。根据资料显示,日本Canon Tokki公司生产的蒸镀机,一台售价高达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左右,甚至比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EUV光刻机还要昂贵。而Canon Tokki每年仅能生产9台左右,几乎全被韩国的三星和LG公司订购一空,导致中国厂商长期处于"无机可用"的困境。 随着国产蒸镀机技术的突破,中国的OLED产业链终于有望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合肥欣奕华公司已经获得了多家国内企业的订单,合肥莱德公司也宣布将尽快把国产OLED蒸镀机投入市场。与此同时,国产京东方也已经研发和量产出了国产OLED屏幕,中国显示技术产业正逐步形成完整的自主产业链。 回望二十年前,当中国还在为普通LCD屏幕的生产奋力追赶时,日本Canon Tokki公司已经悄然掌握了OLED屏幕制造的关键技术——蒸镀机。这种精密设备就像一位神秘的画家,能在玻璃基板上"画"出由有机发光材料组成的超薄显示层,让屏幕既轻薄又鲜艳,色彩表现远超传统液晶屏。 Canon Tokki的霸主地位并非一日形成。根据赛迪智库的数据,截至2018年,这家日本企业在全球OLED蒸镀设备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0%。这种垄断源于其技术的精湛——他们的蒸镀机能将误差控制在3微米以内,这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三十分之一。如此精度,让全球其他厂商只能望尘莫及。 更令中国屏幕制造商头疼的是,Canon Tokki每年的蒸镀机产量仅有9台左右,而这些稀缺的"宝贝"几乎全被韩国三星和LG公司包圆。这也解释了为何韩国能在OLED屏幕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厂商即使愿意支付1.4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的天价,也难以购得一台。 这种垄断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产业链:日本提供核心设备,韩国生产高端屏幕,中国电子产品制造商则不得不高价采购这些屏幕,成为产业链的下游。对于急需升级的中国显示产业来说,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面对困境,中国企业开始了自主研发的艰难历程。合肥欣奕华公司的技术团队日夜攻关,专注于OLED蒸发源这一核心部件。这个部件看似简单,实则是整个蒸镀过程的"心脏",决定着OLED材料蒸发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经过不懈努力,欣奕华不仅掌握了这一技术,还成功将其导入量产线。 中山凯旋和合肥莱德两家公司也选择了各自的技术路线,同样取得了突破。它们在蒸发速率稳定性控制、有机材料共蒸分子掺杂比例控制等关键指标上,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三家企业的突破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打破了日韩联手封锁的产业格局。随着国产蒸镀机的问世,中国的OLED屏幕产业链终于有了自主可控的关键一环。京东方等国内显示面板企业不再需要"求人",可以使用国产设备生产高端OLED屏幕,为华为、OPPO等手机品牌提供国产化选择。 从被垄断到突破封锁,中国显示技术产业走过了一段艰难却充满希望的道路。如今,随着国产OLED蒸镀机的量产,这条道路正变得越来越宽广,通向未来数字显示技术的无限可能。
有种比光刻机还要贵重的科技重器,单台设备价格就高达10亿,核心制造技术却被日本垄
熹然说历史
2025-05-03 16:27:46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