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8月,陈炳文在金溪投降清朝,8万太平军放下武器。陈炳文投降,是太平天国大势已去的缩影,太平军将领各有私心,互不救援,回天乏术,只能各自寻找出路。 金溪城外的旷野上,军旗被清军扯下的声响混着呜咽。陈炳文望着麾下将士凹陷的眼窝、磨破的草鞋,想起十年前在桂平金田村揭竿而起时,那些人眼里燃烧的炽热。
那时的他们喊着“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口号,脚踩泥泞也要往前冲,总觉得能闯出个新世道。可现在,曾经的热血早被连绵的战火、缺粮少药的困境,还有人心的涣散浇得透凉。 投降的那一天,空气里飘着细雨,像是老天爷也在叹气。清军的长枪在雨中泛着冷光,陈炳文解下佩剑时,剑柄上的缠绳已经磨得发毛——这把剑,跟着他斩过清军的将领,也见证过无数兄弟倒在血泊里。
身边的士兵们低垂着头,有人偷偷抹眼泪,有人握紧拳头又松开,最后都默默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曾经威风凛凛的太平军,如今像泄了气的皮球,没了半点反抗的力气。 消息传开,其他还在苦撑的太平军将领心里五味杂陈。有人骂陈炳文是软骨头,可转过头看看自己摇摇欲坠的防线,又说不出硬气的话。
太平天国从定都天京的辉煌,到后来天京事变自相残杀,再到被清军四面围剿,早已千疮百孔。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有的想着保存实力,有的暗中与清军勾结,谁也不肯真心实意去救援友军。 陈炳文投降后,日子也不好过。清朝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封了个虚职,实际上处处提防。他住在清军安排的宅院里,身边全是监视的眼线,连睡个觉都不踏实。
夜深人静时,他常常望着窗外的月亮发呆,想起金田村的老老少少,想起战死的兄弟,心里满是愧疚。他知道,自己这一降,不仅断了8万将士的后路,也让“太平天国”这面大旗彻底倒了。 这场投降,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曾经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人心离散、内忧外患中走向终结。而陈炳文和那8万放下武器的太平军,不过是历史洪流里的一片落叶,被时代的风浪推着,走向了无奈又凄凉的结局。
他们的故事,让后人看到了农民起义的辉煌与局限,也让人感叹,再宏大的理想,若是没了团结一心,终究逃不过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