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

江樵品史 2025-05-05 16:09:01

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了后代200年也花不完的遗产。 施琅这号人物,1621年出生在福建晋江,家里不算啥大户人家,爹妈靠种地过日子。他小时候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娃玩泥巴,他拿着自制木剑满村跑,练得一身好武艺。

后来,施琅投身军旅,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从无名小卒一路打拼,成了郑成功麾下的得力干将。

可命运弄人,因为一些矛盾,他和郑成功反目,转头投靠了清朝。这一步棋,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在后来改写了台湾的历史。 1682年,施琅率领清军水师,浩浩荡荡杀向台湾。在澎湖海战中,他指挥若定,一举击溃郑氏军队,成功收复台湾。这一战,让施琅名声大噪,康熙皇帝对他赞赏有加,加官进爵不在话下。可谁能想到,这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转身就在台湾干起了“包租公”的营生。 施琅借着自己的功劳和地位,在台湾圈了大片土地。从肥沃的平原到资源丰富的山林,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他把这些土地租给当地百姓耕种,收的租金高得吓人。百姓们敢怒不敢言,辛辛苦苦种一年地,一大半收成都得交给施琅。

更过分的是,他还垄断了不少生意,不管是海上贸易,还是岛上的特产买卖,都得经过他的手。一时间,施琅的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弹劾施琅贪得无厌,建议康熙皇帝治他的罪。可康熙皇帝却犯了难。施琅毕竟是收复台湾的大功臣,没有他,台湾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大清版图。而且,当时朝廷在台湾的根基还不稳,还得靠施琅来镇守。思来想去,康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施琅在台湾“捞金”。 施琅倒也聪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招人恨,表面上对朝廷还是毕恭毕敬。他一边疯狂敛财,一边给朝廷上折子表忠心,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稳固台湾。在他的经营下,施家的财富达到了惊人的地步,金银财宝堆满了库房,田产商铺遍布台湾和大陆沿海。他给子孙后代留下的遗产,足够他们挥霍200年。 但施琅的所作所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争议。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为国家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也有人骂他是贪婪之徒,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而他留下的巨额遗产,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政治的无奈。

0 阅读:66
江樵品史

江樵品史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