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捷出狱后,傅作义设宴为他庆祝,然而等了好久才来,没曾想,一看到傅作义,他就立刻呵斥道:“照我以前的脾气,今天我是不会来的!”
1959年,经过十年的囚禁生涯,当陈长捷重获自由时,内心充满了对傅作义的感激之情。
因为他得知,正是傅作义多年来为营救自己付出的不懈努力,才使他得以重见天日。
这份恩情,对阶下囚的陈长捷而言,无疑如雪中送炭、雨中赐伞,让他备受感动。
然而,他与傅作义之间的恩怨情仇,绝非一朝一夕之故。
20世纪20年代,陈长捷与傅作义相识于保定军校。作为福建学子的陈长捷,在军校期间受到师兄傅作义的悉心照料,亦师亦友。
正是在傅作义的影响下,陈长捷在毕业后追随其到晋军效力,成为阎锡山麾下的一员虎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被誉为“抗日名将”,傅作义的军旅生涯也达到顶峰。
然而好景不长,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局势急转直下。
面对国共两党的生死博弈,陈长捷与傅作义都义无反顾地追随蒋介石,成为国民党的中流砥柱。
1948年,随着解放军攻势的步步紧逼,蒋介石对华北战局愈发重视。他决定委任一位得力干将坐镇天津,巩固北平防线。
于是,傅作义便将陈长捷推到了前面,随后陈长捷便拍着胸脯保证:“城在我在!”
只是,他太高估自己的实力了,战斗才刚刚打响,解放军便重重包围了天津。
刘亚楼本着和平解放的善意,多次派人去劝陈长捷弃暗投明,但是陈长捷却一直都在抵抗。
就在这万分紧急时刻,陈长捷一次次向北平的傅作义请示,而傅作义却反复叮嘱他要坚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
他的下场自然不用多说,陈长捷没有任何意外的被俘了。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自己沦为阶下囚的一周后,北平传来了惊人的消息——傅作义竟然宣布起义,天津的陷落不过是他谈判桌上的一枚筹码。
当陈长捷得知这个噩耗时,他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把傅作义碎尸万段。
在北京的战犯管理所里,他一次次当众抱怨傅作义的不义,将自己推向不归路。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傅作义为何要瞒着自己起义,让自己成为阶下囚,自己却做了新中国的功臣。
然而,当他获释后才渐渐了解,傅作义当年的选择完全是迫不得已。
在谈判的紧要关头,傅作义手下尚有大量蒋介石嫡系,一旦泄露风声,后果不堪设想。
为确保和平解放的顺利进行,傅作义只能独自承担,无法提前告知陈长捷。
尽管如此,巨大的反差还是在两人之间划下了深深的鸿沟。陈长捷虽然最终理解了傅作义的良苦用心,但内心始终难以释怀。
他对傅作义利用自己博取谈判筹码的做法耿耿于怀,更对错失起义良机的悔恨和自责无以复加。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陈长捷努力工作,但内心的创伤始终无法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