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年底,47岁的蒋孝勇被诊断出得了食道癌,病情逐步恶化,他在台湾遍访了名医都没有任何效果,眼看时日无多,蒋孝勇脑海中又回忆起了父亲生前说得话。
蒋孝勇拿着刚出炉的检查报告,癌细胞扩散了,从前列腺转移到淋巴。医生说得很委婉,但他明白了:时间不多了。
手术、化疗、放疗,能用的方法都用了,医院束手无策。
43岁的蒋孝勇面临着人生的倒计时。
他想起父亲临终时的话:"我死后一定要将我的遗体移灵到南京,葬在溪口。"
蒋经国1988年去世,遗体一直停放在慈湖。蒋介石更早,1975年就去世了,也停在慈湖。
两代人,同样的遗愿,都没有实现。
现在,蒋孝勇成了蒋家第三代唯一的男性成员。这个责任,落在了他的肩上。
5月,他决定去大陆。
这次行程是秘密的,蒋家人去大陆,会引起轩然大波,但蒋孝勇顾不了那么多了。他要治病,也要祭祖。
经香港转机,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大陆方面早有安排,直接把他送进了北京医院。
中西医会诊,开了一大堆中药。
蒋孝勇每天按时服用,药很苦,7月,病情稍有好转,他提出要去溪口。
从山脚到蒋母墓,有600级台阶,轿夫准备了竹轿,但蒋孝勇摆手拒绝:"回家的路必须自己走完。"
一步一步,他爬上了山顶。汗水浸透了衣背,呼吸变得急促,但他没有停下。
站在墓前,蒋孝勇沉默了很久。这里葬着蒋介石的母亲,也是他向往的落脚地。
蒋氏故居里,他看到了幼年时的照片。
画面上,年轻的蒋经国抱着刚出生的他,笑得很开心。
蒋孝勇伸手摸了摸照片,眼泪流了下来:"这里才是我们的根。"
回到台湾,他做了一个决定:正式提交移灵提案。
这个提案很简单,就是要求迁葬两蒋遗体到大陆,但反应很剧烈。
上级直接否决了提案,蒋孝勇怒了,在会上拍桌子:"孝道不分蓝绿,先人入土为安何错之有?"
但无人响应。会议室里一片沉默。
10月,蒋孝勇的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像野草一样疯长,止痛药已经控制不了疼痛。
他让妻子方智怡联系媒体,要召开记者会。
记者们来了,看到的是一个骨瘦如柴、面容憔悴的中年男人。
他坐在轮椅上,声音嘶哑,但每个字都说得很清楚:"移灵是人之常情,作为子孙必须完成先人遗愿。"
"这是一条回家的路。"
他还举了例子,苏联解体后,很多俄裔选择归葬故土。"落叶归根"不是政治口号,而是人性本能。
记者会结束后,大陆立即表态,《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支持两蒋移灵。
但台湾沉默了。没有正面回应,连吊唁都没有派人。
蒋孝勇躺在病床上,看着电视里的新闻,苦笑着说:"两岸若统一,移灵自会水到渠成;若继续对立,蒋家故事只会被遗忘。"
12月22日,蒋孝勇病逝,享年48岁。
他的骨灰最终和妻子一起,移到了美国旧金山。
这个想要带两蒋回家的人,自己也没能回到故乡。
蒋孝勇是蒋家第三代中,唯一去过大陆的成员,也是唯一公开推动移灵的后人,他的死,意味着这个使命的搁浅。
多年后,儿子蒋友柏在接受采访时说:"父亲的遗言'蒋家人是中国人',是我们家族的根。"
这句话很简单,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说出来需要巨大的勇气。
蒋孝勇用最后的生命,做了一次政治表态。
不顾病痛,不怕非议,坚持要带先人回家,这种坚持,超越了政治立场,回归了人性本质。
大陆的大门一直敞开着。随时准备妥善安排两蒋移灵。
蒋家后人继续奔走,但阻力比当年更大。
蒋孝勇的故事,成了两岸关系的缩影,血脉相连,但现实隔离,想要回家,但路途遥远。
他用生命最后的时光,为这条回家的路铺路,自己没能看到结果,但这条路还在延伸。
也许有一天,当两岸的政治环境改变时,两蒋会真的移灵到溪口,那时候,蒋孝勇的努力才会得到真正的认可。
但对于他自己来说,这条回家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48年的生命,最后一年用来寻找回家的路,这种寻找,既是个人的,也是家族的,更是历史的。
在生命的最后,他终于去了一趟溪口,看了一眼祖籍地。这一眼,对他来说可能就够了。剩下的路,留给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