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登基为帝,按惯例,众臣本应下跪齐呼“万岁”,可是,宰相吕端却一动不动,朝堂上寂静无声,此时,李太后怒喝道:为何不拜见皇上。没想到,吕端抬起头大喊:“慢着!”
李太后让众臣拜见皇上,吕端不但没有跪下,反而大胆地一步一个台阶,直直地向殿上走去,而且还不断打量着殿上挂着的帘子。吕端做出此种怪异行为,引来朝堂上众臣疑惑不解的目光。而吕端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则是因为作为先帝重臣的他,并不信任李太后。
宋太宗赵光义早在病逝前,就因预料到在自己离世后,太子赵恒即位恐怕遇到困难,便特意叫来赵恒与担任宰相的他,将赵恒托付给他。在受到赵光义的嘱托后,吕端便暗下决心,发誓要克服一切障碍,让太子日后顺利即位。
其实,赵光义之所以会如此担心,在死后会出现夺权的事情,也与当时政治背景有关。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不血刃便建立了大宋,由于政权稳固便一直没有立储,这便给了其弟弟赵光义机会。
于是在赵匡胤死后,野心勃勃的赵光义,便依靠宦官王继恩的帮助,顺利即位,成为了大宋的第二位皇帝。 在位期间,一心想要大展宏图的赵光义忙于北伐,忽视了对朝中势力的管理,导致以王继恩为首的宦官势力越发壮大,逐渐把手伸向了朝堂。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他便重用了刚正不阿、能力出众的吕端为宰相,想要借吕端之手帮助自己,一点点拔除宦官势力。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还未除掉王继恩等人之前,便因病离世。而赵光义的离世,让王继恩意识到自己进一步扩大权势的机会来了,他想要通过扶植傀儡皇帝的方式,实现自己权倾朝野的梦想,成为挟天子以令天下的大权臣。
为了这一目标,他要做的重中之重便是改变继位人选,与其选择不好掌控的太子赵恒,唯有失心疯的皇长子赵元佐,才是他的最佳人选。于是,王继恩便找到了朝中不少重臣帮忙,与李皇后联手,准备废太子,改立皇长子。
聪明的吕端一早便看穿了王继恩的心思与手段,想到了对应之策。吕端在王继恩来到自己府上,邀请自己入宫商议继位一事时,趁机将王继恩关在自己府中,不让其出来,自己则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前往宫中议事。
由于王继恩的缺席,导致李皇后与其预先设计好的计划被打乱。当李皇后按照此前计划好的,说应该让皇长子继位后,便立刻遭到了吕端的反对。吕端不仅严厉驳斥了李皇后的说法,字字句句皆说在理上,收获在场不少大臣的支持。
至于李皇后由于说不过吕端,加上没有王继恩从旁支持,原本不少被王继恩拉拢的大臣,见势头不妙,便也拒绝为李皇后说话。就这样,吕端依靠巧计粉碎了王继恩与李皇后的阴谋,保住了太子赵恒的继位资格,让大宋皇位不必落入一个失心疯的人手中。
虽然继位的问题已经顺利解决,但是直到赵恒登基之日,吕端仍担心其中出现什么变数,恐李皇后等人贼心不死,再弄阴谋。
所以当百官要按规矩朝拜新帝之时,吕端才会出声制止,不顾李皇后的呵斥,一步步走到殿上的帘子旁,因为他担心李皇后将赵元佐安排在帘子后面,如果真换了人,那等到百官高呼万岁之后,恐怕就来不及了。
吕端小心翼翼地掀开帘子,直到看到赵恒的脸,才松了一口气。而赵恒也知道吕端是出于谨慎,担心帘子后面的人不是自己,所以并没有治罪于吕端,反而在心中更加坚信了吕端是一个可以信任与重用的臣子。
用户45xxx00
吕端大事不糊涂,此言得之!
大为
这是什么操作?太监:皇上驾到!太后:还不参拜皇帝?权臣:慢些,我开帘验验,确定为真货再拜!
饮马 回复 05-15 14:58
大怂,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古代都是家天下,天下是皇帝一家的,宋朝不一样,天下是赵家和士大夫共有的,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军事实力那么弱,却能有那么长的国祚,士大夫是真卖命干啊
丽斌相框
金匮之盟被赵光义吃了。
guwuyilei 回复 05-15 14:37
可传一代,难保长久,不流血交接……赵匡胤太理想化了,……赵普,赵光义明白……
武寒旭 回复 05-14 22:45
合则留,不合则弃。
十八馫
赵宋畜牲本来就是小人
用户17xxx52
意思是帘子后面是一条狗,拜了就来不及了?只能认这只狗当皇帝?
一别经年 回复 05-16 06:51
是的,齐桓公,后面赵昀就是这样。还有唐朝那谁,以及朱瞻基。反正都是皇室,谁先到就是谁了,拜了想反悔就难了
一颗痣
王继恩活的太久了,帮赵光义夺位登基,有在赵光义死后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