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年,王安石被撸了宰相,贬为江宁知府。在江宁干了几年后,感觉心灰意冷,不禁萌生退意。于是给朝廷打了个报告:“我身体不好,申请回家休养。” 每年春耕时节,田间地头常见衣衫褴褛的农民蹲在地头叹气,种子钱还没着落。 王安石在地方当官时就琢磨出个法子,那就是官府把粮仓里的陈粮折成现钱,春荒时低息借给农户,等秋收后连本带利还上。 没曾想在鄞县试了几年挺管用,后来就变成全国推行的"青苗法"。 按说这是个两全其美的事,农民不用借高利贷,朝廷还能赚点利息,可到了底下执行就变味了,有些官吏为了政绩,硬逼着不需要借钱的人也贷款,甚至把利息偷偷涨到三分。 黄河北岸闹旱灾那年,地里颗粒无收,催债的差役照样挨家挨户砸门,逼得老百姓卖儿卖女。 为了这事,王安石真是操碎了心,他让各地报修水利,三年功夫全国新挖沟渠一万多条,整修陂塘堤堰五万多处,光是江淮地区就新增水田三十六万顷。 可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绩,在权贵眼里还不如他们少收几斗租子重要。 最要命的是重新丈量土地让那些瞒报田产的大户现了原形,光是开封城周边就查出两百万亩隐田。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那些皇亲国戚、世家大族的田产全在账本上明晃晃摆着,该交的税一分跑不了。 太皇太后带着嫔妃们到皇帝跟前哭诉,说新法苛政猛于虎,其实她们心疼的是自家少收的租子。 过去禁军将领吃空饷是常事,十个人的编制能报二十个,王安石搞"裁兵法",把五十岁以上的老弱病残全清退,又搞"将兵法"让将领专职练兵。 最绝的是"保甲法",农闲时组织青壮训练,既能维护治安又能当预备役,这招省下大把军费,可那些靠吃空饷发财的军官们恨得牙痒痒。 西北边军推行新法后,王韶带着这帮新练的兵竟然收复了河湟五州,这是北宋开国以来少有的大捷,可惜捷报传到京城时,反对变法的声浪已经压不住了。 而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比战场还凶险,司马光带着那帮退休老臣在洛阳搞"耆英会",整天写诗作赋讽刺新法。 苏轼那首"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把青苗法说成让农民常年在外躲债,传得街头巷尾人人会唱。 他提拔的吕惠卿、曾布这些人也不争气,争权夺利互相拆台,查账时发现他们虚报政绩、挪用公款。 最讽刺的是那个专管变法的"制置三司条例司",自己先成了贪腐重灾区。 而宋神宗这个变法最大靠山,到后来也动摇了,熙宁七年大旱,反对派说这是上天示警,硬逼着皇帝暂停新法。 他气得直跺脚:"尧舜时候也有天灾,难道就不治国了?"可架不住后宫天天吹枕边风,皇帝最后还是把他贬到江宁当知府。 等神宗一死,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上台头件事就是把新法全废了,听说连最见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时,病中的王安石长叹一声:"此法终不可废啊!"没过多久就在钟山草庐里含恨而终。 变法之所以失败,从根子上来说还是太超前,他想用金融手段调控经济,可那时候连本像样的账本都没有,市易法本要平抑物价,结果变成官府垄断市场,均输法想搞活物资流通,反倒养出新的贪腐链条。 就像硬给牛车装飞机引擎,看着热闹,跑起来准散架,再加上触动了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从执行政策的胥吏到朝廷重臣,没几个真心实意帮他。 后世对这事争议不断,南宋那帮文人把北宋灭亡的锅全扣在他头上,说他是祸国殃民的罪魁。 倒是清朝末年的梁启超替他翻案,夸他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要按现在眼光看,他的很多想法确实超前,可再好的经也架不住歪嘴和尚念。 他错就错在太着急,几年功夫把十几项改革全铺开,底下人根本接不住,也不会团结人,把司马光、苏轼这些能臣都推到对立面,最后变成孤家寡人。 历史没有如果,但总让人忍不住遐想,要是变法成了,北宋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至少西北边防不会那么窝囊,幽云十六州说不定能收回来。 可惜历史从来不相信眼泪,只留下江宁半山园那树孤梅,在寒风中诉说千年遗憾。 信息来源:《中国大历史》、《王安石传》、《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076年,王安石被撸了宰相,贬为江宁知府。在江宁干了几年后,感觉心灰意冷,不禁
晨曦微尘
2025-05-16 04:59:5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