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调查组通报董某莹舆情事件
昨天因为4+4的事情出了个结果,一高兴我就去8了下清代太医院的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责,然后发现....
和我想的差异太挺大的....
首先,因为太医都是完整的男人(温太医狂怒),所以太医院不会设在宫里。原本太医院设在天安门前的礼部东边、东交民巷路北,离紫禁城很近,方便传召。但《辛丑条约》后,太医院原址成了俄国兵营。后来搬迁到了地安门外大街111号、113号、117号这三个门牌后面的院子里,我搜了下,今天这儿都是小饭馆了。所以一般都有太医在宫里值班,如果找不到值班太医而去太医院宣召,一来一去时间挺长的。
清代太医院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局级”,比WJW要低?具体的组织架构大概是:
院使:1名,最高长官,正五品,负责统筹全院事务,直接参与皇室成员的诊疗,相当于院长+保健组组长。
左右院判:2名,副职,正六品,分管具体科室及值班安排,相当于常务副院长。
御医:10~15人,正七品,准用六品顶戴,负责为皇帝、皇后、太后及重要皇室成员诊疗,需精通医术并通过严格选拔,相当于三甲主任兼保健医。
吏目:10~30人,正八至九品,协助御医处理日常事务,参与值班及药方记录,大概相当于实习医生。
医士:医士20~40人,从九品或无品级,负责抄方、制药及辅助诊疗,部分需通过礼部考试录用,约等于医院行政文职?
恩粮医生:20~30人,相当于医学生进修
切造医生:20~30人,负责配药熬药和贵重药物处理
虽然等级差异不小,但是以上只要有品级,都可以成为“太医”,算是称呼通胀吧。
太医院和今天的医院一样,也是分很多科室的,刚开始有11个科: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痘修科。后来合并为5科,分别是: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科。太医院无论品级高低权力大小,都需要“给事内廷”,也就是到内宫服务,就是值班。值班分为“宫值”和“六值”,“宫值”就是在内宫值班和,“六值”就是在在东药房值班,煎药抄病历啥的。
一般来说,宫里最尊贵的三位主子皇帝、皇后、太后的日常诊疗和保健工作,是院使、院判及资深御医负责的。普通的嫔妃就没这个待遇了,一般就是御医或吏目诊治。
诊疗过程其实很烦,病情都不是他们自述,而是太监传递病情,尤其是后宫女性,必须遵循“男女大防”规定,比如隔着纱帘啊,垫个手帕把脉啊。历史上也有过悬丝诊脉,但其实这就是个play,实际上是通过太监传递病情来诊治。
作为全天下最牛逼的病人,皇帝经常觉得自己也是懂医的,会直接干预太医用药。
比如光绪,自幼体质瘦弱,长期脾胃失调,而且好像有些神经衰弱,有时一听到锣鼓声即刻遗洩,进而相继出现潮热、盗汗、咳嗽、心悸、失眠、头晕、耳鸣、健忘等一系列症状,因此性格就非常极端多疑。偏偏他还学了点医,经常对太医的药方指手画脚。太医也没办法,只好给他开点不痛不痒的平安药。有时候光绪觉得某个药好,会指定让太医开,后面太医只能一直开...
太医:你当这御膳房呢!
也是因为这个医闹能力太大,太医一般也怕背锅,会严格遵循诊疗程序,如多人会诊、药方联名封存、煎药时层层尝药等...总之就是工作留痕,休想坑我!
宫中传太医的时候,都要由御药房太监带领前往,诊治皇帝疾病开出处方后,必须与太监一起在御药房合药,并将药方联名封存,在报告列出处方中所有药物的药性和治疗大法,然后诊治医官和太监在下署名写日期再进呈皇帝阅览。皇帝看完后,将本章登记入册,由太监收掌,算是存档备查。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太医开的药方都要分抄给内务府大臣们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还要抄给军机大臣一份。”
煎药的时候,需要太医院医官和御药房太监一同监视,以两服药合为一服,煎好后分别倒入两支杯子中,一杯由主治医官先尝,再由院判、太监依次饮尝,然后将另一杯进呈皇帝服用。如果配制药品时,不依照原方及未开明药味和份量,或虽开具而有漏错,则将以“大不敬”论罪。
不是,这主治医官每天吃这些乱七八糟的药我咋感觉身体好不了啊?
但是即便如此严谨,也架不住皇帝当医闹,光绪死前一两年虽然已经被囚禁,但是依然对太医各种喷,说他们啥也不会,根本治不好。其实这就是发泄情绪,我骂不了慈禧还骂不了你吗?
太医也没办法,总不能和皇帝对骂是把?所以能说对对对皇上您骂的是...
光绪挂了以后,太医院“陪葬天团”虽然没陪葬,但是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医士忠勋等,均以“未能力图保护,厥咎甚重”之类的罪名,受到“即行革职,带罪当差”等例行处分。
太医:赖我咯?
虽然主要任务是服务皇室,但是太医院也担任了一部分今CDC的工作,也就是对外传递贯彻一些对瘟疫疾病的医学措施。除此以外,太医院还负责文武会试、顺天乡试的保健工作,“由院遴选通晓医理之大方脉科、疮疡科各一人,申送委用”。甚至刑部监狱的犯人,也是太医院安排人治疗,而且这还是个升职通道,在监狱效力六年之后,回去可以直接升任吏目,混个正科级?
其他的王公大臣、公主驸马,如果生了病,皇帝下旨也可以安排太医出诊,但是治疗情况需具奏备案。红楼梦那种随随便便叫太医的情况,应该要么这个太医不是真的有品级的太医,要么是和贾府关系特别近本身就是朋友,要么就是贾府受到额外的恩典,总之这种情况不常见。康熙就曾经派太医院院使孙之鼎奉旨治疗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痔漏复发症。当时病势已窜至左右臀,内通大肠,散发一股恶臭,浓血每天可流一碗,病情十分严重。
这放在现在看都很难办,孙之鼎自然束手无策,报告给了康熙,康熙御批:“庸医误人,往往如此。”
乾隆也从曾经派医院院使刘裕铎治疗侍卫内大臣伯依勒慎伤寒发疹之症,结果治疗了一段时间,更重了!乾隆帝于是下旨给内务府总管大臣:”交给他们一个病人都治不好,你提防着点,去守着他们,看是如何治病的。”
刘裕铎:尼玛我又没有抗生素....你行你上啊!
太医院长期谨小慎微,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诊治风格绝不是只有清代有。明代就曾经有人总结过京师“十可笑”,分别是:
光禄寺茶汤
太医院药方
神乐观祈禳
武库司刀枪
营缮司作场
养济院衣粮
教坊司婆娘
都察院宪纲
国子监学堂
翰林院文章
emm感觉有些话,放到今天也不算过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