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在上海看病,期间在一家食堂吃饭时,服务员看副司令穿着破衣服,嘲笑道:衣服这么烂,该送到博物馆了! 南京军区总医院的白墙在夏日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童炎生将军拄着木制拐杖缓缓走出病房。 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兵左腿裤管空荡荡地晃着,右边衣袖同样空空如也,他拒绝了省军区安排的专车,独自搭乘公交来到延安饭店食堂。 食堂服务员小王打量着这位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肘部打着补丁的老人,忍不住揶揄道:"您这身行头该进博物馆展览了。" 将军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温和笑意:"小鬼啊,当年在山上打游击,我们连女装都往身上套呢。" 时光倒流至1934年的湘赣山区,二十三岁的红军班长童炎生带领战士们在密林中穿梭,左腿膝盖处的枪伤还在渗血。 五天前遭遇白军伏击时,他替战友挡下子弹的英勇举动,让这个安福县放牛娃出身的青年在军中声名鹊起。 军医看着已经发黑的伤口直摇头:"再不处理整条腿都保不住。"没有麻醉药,童炎生咬住树枝,任由炊事班的菜刀剜去腐肉。 这场发生在农家土灶旁的手术,成了他军旅生涯中十二次重伤治疗的开始。 1944年秋日的苏中战场硝烟弥漫,时任新四军特务三团政委的童炎生正蹲在战壕里研究缴获的土制手榴弹,这种外形粗糙的武器让战士们束手无策。 他右手握紧弹体,左手摸索着保险栓的位置,突然"轰"的巨响震彻阵地,等硝烟散去,战士们发现政委的右手已血肉模糊。 被担架抬往后方医院的路上,他还在叮嘱:"别管我,先把武器使用方法摸清楚......" 这样的生死考验在将军身上留下永久印记,1955年授衔仪式上,总理握着童炎生空荡的右袖管感慨:"你这可是真正的革命勋章啊!" 将军却总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已经足够幸运,在江苏省军区大院,人们常见这位副司令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旧军装,拿着竹扫帚清扫落叶。 有年轻参谋看不下去要帮忙,他连连摆手:"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弹,省下时间你们多研究作战方案。" 1980年的上海之行成为将军晚年生活的生动写照,每天清晨,他拄着拐杖步行三公里到菜市场,蹲在地摊前挑选最便宜的时令蔬菜。 饭店服务员起初以为这是个退休老工人,直到某天驻沪部队领导认出这位正在喝青菜汤的开国少将 面对要给他改善待遇的部下,童炎生把筷子往碗沿一搁:"老百姓能吃上热乎饭就是好日子,我这把年纪还讲究什么排场?" 将军家中至今保存着五十年代的工作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载着苏北沿海防务要点。 1958年勘察海防阵地时,他坚持实地测量被劝"看地图就行",结果遭遇翻车事故留下脑震荡后遗症。 这些用左手写就的笔记,后来成为东南沿海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江苏省档案馆里,还存放着他亲笔撰写的《苏中地区游击作战经验总》,字迹刚劲如刀刻。 1985年春末的南京城细雨绵绵,病榻上的将军最后一次抚摸陪伴半生的旧军装,癌细胞已经吞噬了他残缺的左腿,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如星。 当医护人员要给他换上崭新病号服时,他吃力地比划着旧衬衫:"这件还能穿......"五月二日黎明,七十四岁的老兵在《八路军进行曲》的旋律中安然离世,床头叠放整齐的旧军装上,三枚勋章在晨光中静静闪耀。 (信息来源:新华网《开国少将童炎生生平事迹》、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童炎生:从放牛娃到开国军》)
“菊花”是真残了!上海,潘先生开着400万房车,在和睦家医院门口维权,起因是他花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