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贵州遵义的一次秘密会议上,红军高层吵得不可开交,凯丰站起来,拍桌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5-18 13:38:44

1935年1月,贵州遵义的一次秘密会议上,红军高层吵得不可开交,凯丰站起来,拍桌子支持博古和李德,说毛泽东“没学过马列”,打仗就是“照着《三国演义》演的”,毛泽东没发火,只问他一句:“你读过《孙子兵法》?多少章节?”凯丰哑口无言,这句话成了他一生里最尴尬的时刻,也成了他人生大转弯的起点。

凯丰本名何克全,江西萍乡人,出身贫苦,早年去了苏联留学,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他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一员,和博古是一路人。

回国后,博古把他介绍进党内核心,一路提拔,凯丰年轻气盛,又有洋学历,对毛泽东那套“山沟沟里的经验”瞧不上。

他一直认为搞革命要靠理论,要按苏联那一套教条来,红军长征前夕,他被派到红九军团做中央代表,成了政治局候补委员。

遵义会议开得紧张,会议地点选在一个二层小楼里,只有少数高层参加,会上,毛泽东提出博古、李德的指挥有大问题,红军损失太大,必须调整领导人。

凯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指着毛泽东说:“你不懂马列主义,打仗靠小说。”他甚至引用“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的话来讽刺毛。

毛泽东听完,只反问了那句“你读过《孙子兵法》?”凯丰答不上来,脸一下红了。

这场争论让很多人重新打量凯丰,他有知识,但太教条,一开口就套理论,完全不看实际战况。

与会者多数倒向毛泽东,凯丰成了孤家寡人,会议最终确定了毛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虽然没明确罢免博古,但实权已转移。

会后,红军继续北上,走的就是毛泽东主张的“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路线,几次关键战役中,红军反败为胜,尤其是“四渡赤水”,让很多人服气。

凯丰一路跟着,看着毛指挥作战,一边怀疑一边震撼,尤其是在扎西会议上,他彻底改口了。

他当众承认:“过去我只会搬马列,不看地图,不看敌情,是我错了。”这是他第一次转变,也是他在党内重新获得尊重的开始。

同年6月,红军主力到达川西,与张国焘的部队会合。张国焘当时野心很大,另起炉灶,搞起了自己的“第二中央”。

很多干部一时迷茫,不知听谁的,凯丰站了出来,写了一篇文章叫《党中央与国焘路线分歧在哪里》,句句批张,指名道姓,说“另立中央是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危险行动”。

文章传开,很多人重新站队。张国焘勃然大怒,直接把凯丰调离前线,想边缘化他,但毛泽东知道这事后,对身边人说:“凯丰这次站得对。”

后来到了延安,凯丰开始在宣传和理论战线上发力,他参与整风,写材料,带队伍,在抗日军政大学讲课。

1941年整风运动推进,他提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成了整风的中心口号,他带人写教材、改口号、抓学风,被称为“延安理论骨干”。

1942年,他还为抗大写了校歌,歌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后来传唱全国。

抗战胜利后,凯丰被派到东北,任东北局宣传部长。当时国共局势紧张,他主导创办了《东北日报》,组织文艺宣传队,搞文化建设。

他主张“新闻要有枪声,也要有民声”,提倡战地记者深入一线,把根据地的事写得有声有色。

为了搞好宣传,他还跑过鞍山钢铁厂、松花江边的渔村、抚顺煤矿,写了不少战地通讯。

1952年,他调到北京,任中宣部副部长兼马列学院院长,他亲手主持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的起草,带人写了几十万字的政策解读。

他每天工作到深夜,白天还要讲课。起草《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时,他负责理论部分,要求文稿必须“通俗易懂,一听就懂”。

1955年凯丰病重,住进了北京医院,毛泽东知道后,托人带话:“叫他安心治病,过去的事都放下了。”还亲自题写了《东北日报》的报头。

虽然凯丰因为早年错误没能进入七大中央委员会,但毛一直没有放弃他,毛说:“凯丰是犯过错,但是坦白认错,不搞鬼。”

凯丰临终前最挂念的还是宣传战线,他叮嘱儿子何明:“多读书,多写文章,别像我年轻时那样光靠嘴说。”

1980年代,何明去遵义参观纪念馆,听讲解员说到凯丰当年支持博古,他脸色一下变了。

讲解员后来得知身份,私下向他道歉,说以后会调整说法,把凯丰后期的贡献讲出来。

2006年,是凯丰诞辰100周年,共青团中央为他开了纪念会,会上提到,他“敢讲错话,也敢认错”,是“知错改错、敢做敢当”的典型人物。

凯丰的一生,从苏联留学生到红军政委,从教条干部到实干派理论家,他的转变不是一句“成长”能概括的。

他摔过跤,走过弯路,但最终没掉队,反而走在了前头。

参考资料: 《遵义会议纪实》,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0 阅读:2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